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编著者张美生先生不仅收藏、赏鉴侨批,还对侨批进行研究,成果卓著。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澄清了侨批的定义:侨批通常被认为是 银信合一或合封 ,但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大量侨批实物和走访侨属,认为侨批不一定为银信合一或合封,故提出侨批为 银或银信 的观点。 银 指有银无信, 银信 指银和信。 而且,识见不一般。他认为:年代越久远,批封、批信齐全,没有残缺、未被污染的侨批就是好侨批。但从华侨寄批赡养亲人的角度来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份爱和牵挂,皆为华侨故乡情结的体现,每件侨批都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感情的,见信如见面,件件都是好侨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本书由多本台湾地区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张树三《档案学概要》,路守常《现代实用档案管理学》,张泽民《档案管理学》,倪宝坤《现代档案管理学》(上册),王征、李文燦、杜瑞青、张穉阳《建立档案管理统一制度之研究》等著作,这批著述有助于深入了解台湾地区档案学研究发展状况与内容,促进海峡两岸档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罗军所著的《中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研究将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演变作一梳理,厘清其发展的脉络,系统分析历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内在规律,并综合运用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在总结以往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与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体制有益经验,按照国家体制改革的整体要求,探寻与当今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规律,重新划分和规范档案机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提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体系架构的初步设想。
纪念上海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3+1’档案论坛”文章。由杨永和主编的《回眸与展望》共收录了55篇文章。文章内涵丰富,有对档案馆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有对档案馆未来的愿景展望和发展谋划,有对档案馆夯实基础建设的工作建言,有对档案馆在新时期拓展服务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献策。文章贴近实际、观点鲜明,不少文章阐释深刻,内容富有新意,反映出作者厚实的经验积累、宽阔的业务视野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许多真知灼见对深入研究、有力推进档案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公元1935年,有一部名为《县政府档案管理法》的图书在我国出版了。它就像许多事物一样,对处于动荡年代的中国来说,平凡得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对于今天的档案学者而言却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件,因为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中国档案学的诞生。公元1952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自己创办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里开设了以档案学的教育和研究为基本内容的专业。这就在客观上为档案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摇篮”,使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公元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其后二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档案学与其说是我的专业,倒不如说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它占据了我许多工作和思考的空间。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考虑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
本书为上海大学图情档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论文集,收录涵盖了以图书情报档案学科为研究方向的有关论文。
《档案数据处理--生活经历研究》旨在为定量和定性研究者提供如何使用二手的档案数据来进行生命历程研究的指南。 书中,作者格伦·H.埃尔德、伊莉莎·K.帕瓦尔科、伊丽莎白·C.柯里普首先探讨了如何在档案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建立合适的契合关系。其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利用二手档案数据进行再次研究的步骤,尤其是重编码。第三,作者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以特曼数据为例,通过对三个具体生活经历问题的分析,详述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 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智慧档案馆建设》以智慧档案馆为研究对象,是在作者有关智慧档案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智慧档案馆建设》从档案的起源谈起,介绍了档案的产生、发展沿革。研究了档案管理机构从传统形式到数字化再到智慧化的发展过程。对国内外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的发展情况做了充分的调研。对智慧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智慧档案馆管理及服务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智慧档案馆建设》出版的目的是希望对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在书的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思路和发展对策,展望了智慧档案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王萍、张卫东编著的《秘书学教程》系“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之一,作者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萍等,作者阐述了秘书学基础;秘书人员;秘书和领导人的关系;秘书文档管理;秘书日常事务管理;秘书会议管理;秘书写作;秘书工作技巧等内容。作者自2003年开设《文书学》课程,并发展为《商务秘书工作实务》,后调整为《现代文书秘书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经验,本书在吸收前面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阐释了秘书的工作职能和秘书的职业素养。体例设计合理,文字简洁。适于广大学生学习、掌握。
本书主要依据上海市民防办公室与上海市档案局联合颁发的《上海市民防工程档案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市民防工程档案管理实际情况,通过提供民防工程档案文什、表式的规 范制作、填写的范例,洋细讲解了建设单位向民防工程档案管理部门报送民防工程档案的内容和要求。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民防工程档案管理概述、民防工程档案报送范围、民防工程档案报送要求和民防工程档案范例。 本书可供民防工程档案收集、整理、编制、管理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并可作为相关培训的教材。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四本著作,徐望之的《公牍通论》、许同莘《公牍学史》、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黄彝忠《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本书将库恩的范式论运用于档案学史研究中,通过实然状况与应然条件的对照,界定了档案学从前科学到常规科学的历史演进阶段,探讨了现阶段档案学的发展程度。明确了档案学革命的可能性,认为档案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在现代性完善的基础上走向后现代,并阐释了档案学共同体在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本书立足于双重现实背景——档案服务实践问题和档案服务政策现状,基于对我国档案利用实践问题的调研和实证分析,基于对现有档案利用服务政策的梳理回顾和纵横分析,逐层深入地对档案公共服务政策价值导向、体系构建、内容设计展开研究。 在纵向勾勒出我国现有服务政策演变发展历史阶段及特征,横向勾勒出由基本政策、水。平政策、垂直政策构成的档案服务政策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在深刻理解档案服务的“公共性”基础上,本书提出并阐述了档案公共服务政策应确立的四个价值观,体系规划的五个思路,以及责任和权利两条政策主线和设计理念。在深入剖析和解读现实案例的基础上,从责任角度分析现有档案开放政策的缺憾并提出完善建议.从权利角度分析现有档案利用政策缺憾并提出修改意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大国,各民族人民在这片广袤辽远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和传承着多彩多姿的中华文明。作为悠久历史的记录,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全面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交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载体。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研究在民族、研究主体、地域、内容、载体、类型等方面呈现不均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削弱了人们对各民族文化的充分认识、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基于此,本书在介绍与档案文献珍品相关的概念、项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了18个少数民族的36件档案文献珍品进行详细研究,试图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从理论上推进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深度研究,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珍品的挖掘和保护;二是从现实上有利于佐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增进民族文化
孟府是亚圣孟子嫡系后裔的府第,兼有官衙和内宅的特点。孟府档案是孟氏家族历代历年形成的有关府务管理、经济往来、祭祀活动的原始材料。孟府档案的发现,具有广泛的意义。 孟府档案项目繁多,主要包括官府政务、经济、祭祀活动等几个方面,其中公事行文、工作记录和各类收支帐等占绝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族人、职员、差役、祀田、林庙的管理和举行祭祀活动的记载。"孟府档案具有极高的价值, ,因此,系统的整理和充分的开发利用工作就变得相当重要。
新媒体包括数字新媒体、网络新媒体和移动新媒体。凭借所具有的网络化、数字化、便捷化、互动性、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新媒体扩大了信息获取途径,改变了信息读取方式,影响着信息处理过程,创新了人类活动领域。新媒体的应用,为档案信息服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无限可能。本书全景式地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从新媒体形式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档案网站、即时通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RSS、Wiki、SNS、图片社交网站、地图社交网站、音视频播客、移动社交、移动应用、早期移动增值服务在档案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从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新媒体对档案阅览服务、展览服务、宣传服务、编研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知识服务的影响。并研究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变革和未来发展方
《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对档案学研究及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的学术考察.探讨了档案学发展中的理论转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这种转变与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为认识档案学发展变化的内在脉络提供理论阐释。作者通过对档案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和学科定位的综合分析与重新解读.提炼出档案学发展中所潜含的档案史料整理理论、档案文件管理理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档案知识管理理论、档案社会记忆理论等五种递进的理论范式型态;揭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形成转换与特定学术共同体、学科形象、时代背景、社会动因和档案实践之间的交织关系;并展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传统、主流与前沿.转换与共存,理论通约与实践互生的演化状态。全书在档案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