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编著者张美生先生不仅收藏、赏鉴侨批,还对侨批进行研究,成果卓著。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澄清了侨批的定义:侨批通常被认为是 银信合一或合封 ,但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大量侨批实物和走访侨属,认为侨批不一定为银信合一或合封,故提出侨批为 银或银信 的观点。 银 指有银无信, 银信 指银和信。 而且,识见不一般。他认为:年代越久远,批封、批信齐全,没有残缺、未被污染的侨批就是好侨批。但从华侨寄批赡养亲人的角度来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份爱和牵挂,皆为华侨故乡情结的体现,每件侨批都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感情的,见信如见面,件件都是好侨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本书由多本台湾地区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张树三《档案学概要》,路守常《现代实用档案管理学》,张泽民《档案管理学》,倪宝坤《现代档案管理学》(上册),王征、李文燦、杜瑞青、张穉阳《建立档案管理统一制度之研究》等著作,这批著述有助于深入了解台湾地区档案学研究发展状况与内容,促进海峡两岸档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本论文集对主题为“新趋势、新思维、新途径”的第六届“‘3+1’档案论坛”中收到的83篇论文进行汇编,按照议题分为三个部分。其中,部分“档案信息化与现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24篇,第二部分“档案部门推进公共服务与社会化大发展的新思维”38篇,第三部分“档案资源建设新途径”21篇。本论文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和探索,既有现实工作经验总结,又有理论方法探讨,展示了各位作者敏锐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智慧。
从中国科技史和科技哲学的角度看,研究中国科技档案史也是十分必要的。科技档案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工作和进行经验积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它为基本研究内容之一的科技文献史研究理应是中国科技史和科哲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正是科技档案史研究与中国科技史、科技哲学研究的这种内在联系,使我成为科技哲学博士。
《基于主体认识视角的当代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以哲学认识论关于学术研究活动的认识层级划分与影响学术研究的认识主体性因素的剖析作为立论基础,试图对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传统认识行为进行归纳与评述,并对现实档案学术研究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主体性因素进行概述和反思,并从学人的角度去剖析当前档案学术研究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此提高档案学术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能力,规范档案学术研究的行为,促进中国档案学的进化与发展的目的。
新媒体包括数字新媒体、网络新媒体和移动新媒体。凭借所具有的网络化、数字化、便捷化、互动性、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新媒体扩大了信息获取途径,改变了信息读取方式,影响着信息处理过程,创新了人类活动领域。新媒体的应用,为档案信息服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无限可能。本书全景式地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从新媒体形式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档案网站、即时通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RSS、Wiki、SNS、图片社交网站、地图社交网站、音视频播客、移动社交、移动应用、早期移动增值服务在档案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从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新媒体对档案阅览服务、展览服务、宣传服务、编研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知识服务的影响。并研究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变革和未来发展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大国,各民族人民在这片广袤辽远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和传承着多彩多姿的中华文明。作为悠久历史的记录,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全面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交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载体。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研究在民族、研究主体、地域、内容、载体、类型等方面呈现不均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削弱了人们对各民族文化的充分认识、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基于此,本书在介绍与档案文献珍品相关的概念、项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了18个少数民族的36件档案文献珍品进行详细研究,试图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从理论上推进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深度研究,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珍品的挖掘和保护;二是从现实上有利于佐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增进民族文化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 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罗军所著的《中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研究将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演变作一梳理,厘清其发展的脉络,系统分析历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内在规律,并综合运用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在总结以往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与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体制有益经验,按照国家体制改革的整体要求,探寻与当今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规律,重新划分和规范档案机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提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体系架构的初步设想。
本书为上海大学图情档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论文集,收录涵盖了以图书情报档案学科为研究方向的有关论文。
王萍、张卫东编著的《秘书学教程》系“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之一,作者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萍等,作者阐述了秘书学基础;秘书人员;秘书和领导人的关系;秘书文档管理;秘书日常事务管理;秘书会议管理;秘书写作;秘书工作技巧等内容。作者自2003年开设《文书学》课程,并发展为《商务秘书工作实务》,后调整为《现代文书秘书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经验,本书在吸收前面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阐释了秘书的工作职能和秘书的职业素养。体例设计合理,文字简洁。适于广大学生学习、掌握。
本书主要依据上海市民防办公室与上海市档案局联合颁发的《上海市民防工程档案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市民防工程档案管理实际情况,通过提供民防工程档案文什、表式的规 范制作、填写的范例,洋细讲解了建设单位向民防工程档案管理部门报送民防工程档案的内容和要求。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民防工程档案管理概述、民防工程档案报送范围、民防工程档案报送要求和民防工程档案范例。 本书可供民防工程档案收集、整理、编制、管理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并可作为相关培训的教材。
本书是《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的第四辑,所收文章立足文献资料,围绕档案整理的理论、方法与意义,以及文献考证、地方社会、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问题展开探讨,利用多种研究方法,涉及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种学科。既有对地方档案与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经验、教训进行的总结,如:《清代民国县级档案整理与研究的意义》《清水江文书的特征、研究状况及当代启示》《长芦盐务档案整理的思路与实践》《孔府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等;亦有利用地方档案与文献而展开的具体研究,如《明清卫所六房初探》《乡保制与地方治理 以乾嘉道时期巴县为中心》《明清徽州地区盗葬问题研究 以歙县程元谭墓纠纷为中心》等。随着视野的开阔和观念的更新,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兴未艾,史料与方法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成果颇为丰硕,本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九本著作,包括周连宽《县政府档案处理法》、程长源《县政府档案管理法》、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龙兆佛《档案管理法》、秦翰才《档案科学管理法》、傅振伦《公文档案管理法》、梁上燕《县政府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四本著作,徐望之的《公牍通论》、许同莘《公牍学史》、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黄彝忠《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公元1935年,有一部名为《县政府档案管理法》的图书在我国出版了。它就像许多事物一样,对处于动荡年代的中国来说,平凡得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它对于今天的档案学者而言却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件,因为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中国档案学的诞生。公元1952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自己创办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里开设了以档案学的教育和研究为基本内容的专业。这就在客观上为档案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摇篮”,使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公元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其后二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档案学与其说是我的专业,倒不如说是我挥之不去的情结——它占据了我许多工作和思考的空间。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考虑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
本书包括: 1、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侧重研究: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云计算与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备份(档案)中心的建立与运行;数字档案馆的优化与运行;数字档案馆(室)的安全保障;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比较研究,等等。 2、档案利用服务创新 侧重研究:档案提供利用的深化问题;档案知识服务的价值与实现;档案文化传播;档案远程利用;档案与城市(数字)记忆;档案服务能力的评价与提升;档案资源化管理的实现(经济学角度);档案公共服务的延伸与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新模式;档案利用服务的动力机制,等等。 3、档案人才需求与培养 侧重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人才需求分析与课程体系建设;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档案人才职业竞争力的培养;档案人员在职培训方法与路径
本书提出的管理3D就是从管理内容、管理资源和管理方式三个维度,立体考察管理活动的形成和规律,并通过构建一般管理活动的运作空间来对管理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地研究。本书在对国内外涉及管理学(管理活动)和基于管理视角的档案学两方面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管理维度、管理内容、管理资源、管理方式、文书、文件与档案、解构与建构等主要概念及范围予以界定;通过对东西方管理思想与管理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提出管理维度勾勒的作用与意义,并对管理活动从内容、资源和方式等三个维度进行解构,探讨了管理维度分析对于档案学研究的功能与启示,并提出了基于管理维度分析档案学研究的三个假设;探析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一次管理、二次管理的概念与思路,以及管理资源信息保障相关研究的内涵和范围。
本书的中心主题,是关于"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的探讨。针对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实践中风险管理的需要,本书在整合项目建设中的诸多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探索出对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风险因素,并提出应对这些关键风险因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