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鹤山人郑文焯为晚清词学四大家之一,著名词学家、书画家、金石学家等。其传奇经历一直被世后文人所仰慕与讨论,是传统文人的重要代表。郑文焯不仅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更有极高的艺术审美观。目前仅见其词学出版物,但关于郑文焯的艺术观的文献资料尚未见。此次整理出版郑文焯自用印集可概观与讨论郑文焯的艺术观、补充文献价值。从闲文印章更可见其人生观。以往存世印谱仅存建国后上海书店编辑《大鹤山人自用印谱》(非正式出版物),仅存49印。此次从书画原作、原钤印谱、手稿藏书等扫描收集郑文焯自用印147印,为目前所见zui全印集首次面世。收集工作长达五年,过程严谨。此次收集之外,将可考证出的印作作者一并列出,多为篆刻大家,部分含边款记事,可见证、补充郑文焯不同时期的交往历史。
《协纪辨方书》是《四库全书?子部》所录的重要择吉典籍,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择吉学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36卷,内容全面,在我国择吉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研究与了解古代择吉文化的典籍。 为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图解协纪辨方书》对原著进行了的现代加工处理,以供读者更好地批判研究: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36卷《协纪辨方书》为底本,对其进行了精心点校,由择吉专家刘道超进行了白话释意,此外,对书中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文字,运用数百个插图和示意图表的形式,进行了生动易懂的图解分析,使读者能够在畅快的阅读中了解择吉术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之泉。
本书收录蔚儒魁山水画代表作约100余幅,其早期作品以北派山水画为主调,取材于阴山、恒山、太行山、燕山及京郊八达岭等,着力表现北方山水之沉宏大气、广阔雄壮。后期游历皖南、浙西南、闽北武夷等名山,又着意融入南方山水之奇险、秀美、苍润。北方山水宜发挥“笔”,南方山水宜展拓“墨”,二者结合求得笔情墨趣。
《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第二部分为“社会经济文书”,第三部分为律例、职官、礼仪文书及译自汉文典籍的“吐蕃其他文书”。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录自我们发表过的译注本和论文集,并再一次作了整理。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细胞,社区的文化建设关系社会和谐。本书的理论篇阐述了举办社区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如何组织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实践篇介绍了二十几个社区活动策划方案,对操作的侧重点、经费预算、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等予以详细说明,直观地呈现了社区活动从筹备直到圆满举办的过程。 ??内容全面,案例丰富,操作性强,经济实用性与文化性兼具,是开展社区活动的常用范本。
《教学的魅力:北大生命科学名师访谈录(第2辑)》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0位知名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与经验总结。这些教师既有已退休的老教育家,也有当前教学与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代表了北大生命科学教学与研究的最高水平,内容上也会涉及对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前沿知识通俗的介绍,生物学习思路的探讨等。《教学的魅力:北大生命科学名师访谈录(第2辑)》展现了这些教师卓越的教学理念与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有一般的规律性描述,也有许多具体的操作与生动的事例。
社会主义 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和运动,随着中国人对巴黎公社的不断报道和关注,传入中国,并掀起了传播热潮。 社会主义 传入中国,并不是知识界简单的学理引进和研讨,而是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紧密相连,渐成一种救国图强方案,因此,对之的不同认知和解读,在中国知识界引发相应的争论。 本书编著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清末民初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全面收集、整理有关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献以及相关人物的文集、文选或选编、报刊论文等,按照一定的标准甄选和录入,并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分辑、分类汇编成集,为近代思想史研究提供一本较为完整、系统的资料集。
《文章阅读学》分导论,文章阅读:问题阅读的“半边天”;篇,文章阅读华夏传统;第二篇,文章阅读客体特性;第三篇,文章阅读主体特质;第四篇,文章阅读本体系统;第五篇,文章阅读跨体策略。
《油墨500问》主要针对探讨印刷各个环节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是一套实用与易用的印刷工具书籍。油墨500问是印刷技术500问系列丛书中继网印、纸张、胶印、印后加工、包装印刷与整饰加工、印前制版等内容后推出的专门针对油墨的工具书。《油墨500问》不是连贯的、具体的油墨生产应用流程,之所以采用问答形式是为了更多地容纳印刷业从业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对油墨提出的各种问题所做的解答,更有利于油墨系统知识的了解与学习,通过章节和题序,使阅读与检索更为方便和轻松。
本书是傅增湘先生以莫友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为底本,补入自己数十年观书记录和自藏善本,并增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成书之后新出的主要著作,内容上补进版本特征、行款、序跋等,是一部很重要的版本目录学工具书。现由傅熹年先生整理后影响出版,并附书名索引,便于查检。
本书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