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杂采魏晋典籍,经过巧妙编排和精心润色,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众生群相,特别是将当时士大夫群体的独特风貌分门别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年代久远,且魏晋时的社会风尚、思想观念都相对特殊,书中又多用当时口语,因此《世说新语》篇章虽短小,却并不容易读明白。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 世说新语 》,在对原文注释与翻译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一则故事的评鉴,将《世说新语》中各种难以理解的地方、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一一解读出来,为读者答疑释惑。并对诸家众说纷纭的条目、语句或字词阐发自己的见解,尽最大努力让读者真正读明白这部经典名著。 书后附有 《世说新语》人名指南 ,汇集原文出现的所有人物的称谓,方便读者检索。
《技术与时间》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所著《技术与时间》系列前三卷之合集,系作者在德里达指导下,积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学成果而成的鸿篇巨著,开创了当代技术和时间哲学的一个新方向,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代表作品之一。 本书从人类固有的 缺陷存在 和 代具性 这两个品质出发,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并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人类之本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人类原有的特定记忆、种族记忆及个体记忆逐渐为新生的机器记忆所取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也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广义上的 存在 所造成的影响。
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庄子,庄子给无数人以陪伴、慰藉、启迪和鼓舞。他想象奇特,思想博大精深,观点常常出人意表而又发人深思。《庄子》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都是一部极为难得的奇书,是经典中的经典,金圣叹将其评定为 六才子书 之首。《庄子》通行本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庄子》用词瑰异,文意跌宕跳跃,行文似断实续,即使有了注释与译文,仍然不容易理解透彻。 本次推出的《你真能读明白的〈庄子〉》,在详细的注释、翻译之外,特别增加了三百七十多条 研读 ,梳理有关篇章的逻辑结构、解释寓言故事的确切含义、阐述庄子思想的深刻意蕴,以及某些故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希望能帮助读者真正读懂《庄子》,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原貌,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营养。
《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系统地总结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及智者派等前代学者在实践和思考中获得的几何知识,建立了定义和公理并研究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确立了一套从公理、定义出发,论证命题得到定理的几何学论证方法,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一几何学。《几何原本》确立了一种借助数学理解世界的思想体系,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科学、现代世界的格局等,无不是在这种思想体系的框架中产生的。
在阅读那些经典之前,任何人都需要有所准备。训练有素地阅读那些伟大著作,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你是否已经失去了为愉悦而阅读的艺术?有没有一些书你知道自己应该读,却茫然无措,总是读不下去?《如何阅读西方经典》让那些担心自己阅读太慢或怀疑自己理解力的读者相信,如果你能浏览网页,就没有理由不能阅读和欣赏莎士比亚。但与此同时,在没有指南和计划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能在那些经典文本中迷失。面对伟大的书籍,我们都需要有所准备,那就是拥有一套清晰、简明且实用的阅读方法。 本书作者苏珊 怀斯 鲍尔是美国通识教育的传奇人物,她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和科学。本书是苏珊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所著。她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古典阅读的 三段论 ,并借助这一清晰实用的学习工具,带领我们去阅读
过去的150多年,社会学家一直致力于更好地理解社会是怎样运行的。也许社会学家不能提供所有的现成答案,但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社会的有用方式。 ◎权力是如何在社会中运转的? ◎社会是由什么构成的? ◎阶级和贫富是如何出现的? ◎文化是怎样塑造个人行为的? 《社会学经典入门(第14版)》从社会学的视野、全球化的视角,通过多样化的思考方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了文化、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群体与组织、性、家庭、城市化、家庭变迁等与社会有关的方方面面,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真实案例,以帮助大家系统地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轻松而全面地了解社会,看清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调整自我以适应社会或尽己所能地去影响或改变社会,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加美好。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
李平书(1851-1927) 初名钟钰,晚号且顽。宝山县浦东高桥人。钟钰少孤,因太平军起事,迁居上海。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考中优贡生以知县用,历任广东洋务局、署陆丰、新宁、遂溪县事、张之洞幕中文案、督武备学堂、江南机器制造局提调等职。在上海先后设医学会及女子中西医学堂,于城厢南市设立总工程局办地方自治,开自来水厂,办城厢救火会,创建中国品物陈列所、建上海医院、南市电车公司、闸北水电厂等等。辛亥革命事起,与地方士绅联络同盟会,参与上海光复,任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其卒后邑人私谥曰通敏先生,在城隍庙铸立铜像。李平书著有《新加坡风土记》《宁阳存牍》《宁阳骊唱录》《且顽老人七十自述》《上海自治志》《平泉书屋目录》等。《李平书文集》收录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李平书诗、文论、书信、公文、函电、杂著等,共2
《施蛰存译文全集 诗歌卷》,共1册,总字数约40万,汇集了施蛰存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翻译发表的域外诗歌作品三百余首,包括单行本《域外诗抄》和集外篇,是对其诗歌翻译成果全面、集中的展示。包括英国诗抄、美国诗抄、法国诗抄、西班牙诗抄、古希腊诗抄等辑,涉及叶芝、庞德、弗罗斯特、桑德堡、波特莱尔、兰波等诸多位著名诗人的作品。
《我的父亲与红七军》内容简介:从红七军老战士子女的角度回忆父辈革命战争年代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忘我工作、尽瘁国事的感人事迹及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又伟大的另一面,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英勇顽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热爱人民、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张祥龄年少岐嶷脱拔,顾视逸卓,兼善文辞。光绪元年以高才入选尊经书院,从张之洞、王闓运等治学。与廖平、宋育仁、杨锐、吴之英等同学,尤与廖平交厚,相互砥砺。以学行优异相继得两任四川学政张之洞、谭宗濬赏识,名列『尊经五少年』『尊经十六少年』。光绪十一年拔贡,入四川布政使易佩绅幕,与易顺鼎、江瀚等交游,常有诗钟之会。同年十二月,易佩绅调任江苏布政使,邀其赴苏,遂举家迁苏。
《企鹅旅行记》主要介绍了在中国帮助巴西重建南极科考站的项目中作者张梁有幸得到前往南极工作、旅行的文字汇总。书中通过十二篇短短的看似顺手写来的散文,不难发现作者表露出来的人文思考;从而使小文不小,散文不散,而带有哲理的内涵。值得一看的是配文发表的两百多幅摄影作品,以及张梁在南极画的速写。变幻万千的极地风云、幽蓝世界、白色冰川、珍稀绿苔以及可爱萌态的企鹅海豹;张梁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同时留下了让人们去南极旅行的“诱惑”。
本书对《快雪堂日记》进行校注,属于古籍的深度整理。
《四时幽赏录/逸致文丛》为明代高濂原著,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精悍清新之笔触,为人们勾勒出西湖四时芳容,充满真趣。高濂这种以四季景观描绘西湖游赏之境趣的写法实属匠心独运,别于他作,其笔下杭州四时48种幽赏闲事,命名雅丽,时空清幽,妙趣天成。导读者陈云飞慕其幽情逸致,以今人的视角作了当代性的解读,充满当代生活美学意味。《四时幽赏录/逸致文丛》按原著48条目厘定框架,文笔优美,史料翔实。
“铁摩辛柯奖”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应用力学分会负责评选和颁发,以认可获奖者对应用力学做出的贡献。铁摩辛柯奖被认为是应用力学领域的国际奖,也被视为力学界的诺贝尔奖。铁摩辛柯奖获得者演讲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其关于力学、教育与创新的真知灼见永放光芒,历久弥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汇集、整理、翻译了本演讲集以与各界朋友、同仁分享,期待它能为我国广大力学工作者与有关人士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提供镜鉴参考,为创新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并且,希望《铁摩辛柯奖获得者演讲集 力学教育创新》亦能引导年轻学子们领略科学创造史诗般的波澜壮阔和瑰丽宏伟,提升科学审美和鉴赏力,促进科学传播和创新。同时,鼓舞他们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积极投身科学事业,并激发其探究
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直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的名字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领域*争议的焦点,赞者捧入云霓,批者贬若草芥。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名声鹊起之后,一个世纪以来,在每次学术界的风云变幻之中,他都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绕不开的话题。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等诸方面,胡适都曾发挥巨大作用。但尤为难得的是,其始终保持“建设者”的姿态。但胡适的大起大落,更富有戏剧性;其成就和影响力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视或者回避,这种忽视或者回避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胡适解读的含糊和混乱:胡适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和学术研究究竟价值几何?为什么他会引出这么多截然对立的评价?在胡适去世50周年后的今天,对这些疑问的合理解答应当是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