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多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历时两年多编写完成的。《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凝聚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和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的集体智慧和心血。由于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系统,既有一般组织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编者力图以系统论和组织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高等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诸多要素做出合理的解释;也试图选择最适宜的方法、框架和研究成果,帮助人们理解高等教育组织系统的结构、秩序和变化的复杂性。《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由4个部分12章组成,即组织理论、环境系统、行为系统,以及组织变革创新;最后还提供了若干分析案例。 《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的读者对象为管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建构了中国大陆学前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完备体系,融汇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戏剧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成果,从儿童、戏剧和教育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出发,探究指向人文精神的儿童戏剧教育要旨,在身体与心灵、灵性与人性、做与学、独立与整合、教师与儿童、教与学等异质要素之间建立互生互补、共生共创的生态关系,对于开拓与推动中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2014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汇编,共分为育人模式创新、整体课程改革、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教研探索六个部分,汇集了获得2014年国家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或二等奖的论文共计37篇。
《被选中的》是迄今为止经典性的社会与文化史扛鼎之作,它清晰地阐述了美国大学三巨头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生动地揭示了过去一个世纪美国权力与精英特权的变迁。书中描绘了各色人物(包括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和金曼布鲁斯特等),解释了围绕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招生竞争如何塑造了美国精英,并且形成了今日美国所拥有的奇特的大学入学制度。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精英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些大学的取舍标准。本书详细讲述了名校不为人知的历史,呈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入学标准的变迁史,更主要的是反映出美国精英观念一百多年来的演化,是美国社会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汪辉、李志永编著的《日本教育战略研究》从比较教育的角度契入,从宏观层面评述经济、教育大国的教育战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纲参考。主要内容包括:樱花之国的教育概况;新世纪日本教育战略的实施背景;教育战略主题一:以巩固与丰富为特色的基础学力提升战略;教育战略主题二:追求卓越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教育战略主题三:波折丛生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教育战略主题四:市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战略;教育战略主题五:绩效导向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日本教育战略的特点、问题及趋势等。
书院制是一种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融合了西方传统博雅教育和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精神。自2005年起,我地不少高校借鉴欧美住宿学院制,以中国古代书院精神为指导,在所在学校实行书院制学生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契机推行高校传统管理模式的革新。《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主要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高校书院制研究进行了梳理概括,从高校书院制的内涵、书院制实施原因和发展现状、中外书院制对比研究、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及优化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评述,以期为我国高校书院制理论研究和优化改进提供参考。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是美国儿童早期发展综合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该报告评估和整合了当前幼儿发展问题的各方面研究成果,对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和为年幼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工作者都极为有用,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赏。《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的发行遍布全世界,而中文译本的出版将提供一个绝好的机会,使这一学术巨著的内容能够为更多读者所知,从而影响成百上千万中国儿童的生活和发展。
胡适往来书信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珍贵史料。本次整理出版的胡适未刊来往书信主要包括两部分:夹在胡适藏书中的书信;胡适任北大校长期间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英文书信集。 第一部分涉及蔡元培、李大钊、吴虞、刘半农、陶孟和、刘文典、高梦旦、王季同、马衡、朱经农、胡先骕、顾颉刚、顾孟馀、王世杰、张君劢、沈从文、林语堂、陈荣捷、胡厚宣、魏建功、罗常培、朱士嘉、袁同礼、王静如、黎锦熙、章廷谦、范振声、萧乾、冯沅君等知名人物。这些书信有的与所夹的图书有关,有的则是偶然夹入,内容丰富。 第二部分为胡适卸任驻美大使之后,当时美国各界知名人士给胡适写的英文书信集原件,涉及的人物有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陆海军总司令、司法部长、商务部长,科罗拉多、内华达、伊利诺伊、宾西法尼亚、纽
该著统揽了中国教育社会学迄今百年的全局全程,对 “中国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言之有据的回答。主要贡献有三:第一,填补了中国教育社会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开创了“中文(海峡两岸暨港澳)教育社会学”联合攻关与形象展示的先河,具有史料价值和典范意义。第二,史论结合,详实的史料梳理和清醒的问题意识相辅相成,清楚展现了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深入探讨了纠缠于其中有关教育社会学学科身份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第三,提出了教育社会学范式转移这一重要命题,在把握本土学科历史和把脉世界学科前沿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有必要从“教育/社会”学转向“教育社会”学。这一本、也是第一本《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对于业已走完第一个百年并
幼儿的学习评价,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幼教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命题。如何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尤其是在主题活动中如何进行评价,一直困扰着广大幼教工作者。《多元智能化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评价》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的幼儿学习进行评价,将主题活动目标用多元智能理论梳理出来,以科学的观测评价表格对集体或个别幼儿进行分析,形成多元智能化主题探究活动幼儿学习评价。
本书为时勘教授主持的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ZD155)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实现为切入点,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的社会调查形成的 的行为机制入手,介绍了健康型组织(社会)评估的结构和方法、提出了胜任特征建模的多项举措和抗逆力模型的影响机制;从 科学思想库、 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我国青少年科学普及的管理模式展开了论述,探讨了基于网络媒体平台开展工作需关注的问题, 提出了针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模式,形成了健康型城区的管理模式、社会排斥与融合促进模式和廉洁文化建设模式,还探索了组织文化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机制、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部队主官的胜任特征模型建模的方法。本项目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