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 生动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教材 《梁启超家书》主要收录了 1898 1928 年间梁启超写给妻子和子女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表 达了他对妻子和子女的深切关怀。从一百多封家书里,我们可以窥见梁启超是一位和蔼开明的慈父,关心子女的情感生活;是一位颇具智慧的导师,指导子女的学业理财;是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培育的子女个个成为精英。其中建筑学专家梁思成、考古学专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被评选为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其中不乏个人因素,但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及启示价值。
本书作者约瑟夫?E?奥恩提出了教育下一代大学生的方法: 发明、创造、发现 填补社会需求,这些需求甚至连*高端的人工智能体都无法做到。奥恩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需要数据素养来管理大数据流,需要科技素养来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而作为人类,他们也需要人文素养(人性、沟通和设计)以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与智能机器协同合作。同时,他认为,经济增长是必然的,而经济增长与培养生产力挂钩。为更好地培养生产力,大学应多和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大学活动,参与调整大学课程内容的制定和设计,同时把大学当成企业一样运营。
本书秉承 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 的理念,脱胎于作者在清华大学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学经历,是写给学术小白、小萌新的一本通俗易懂的小书。本书包括12讲,选题、文献、思维、论证、结构、点睛、图表、棱镜、量表、修改与阅读,这些都是学术性写作的关键要素。每一讲包括许多学生习作的片段,也设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目。这不是一本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书籍,它的理念在于激活思维,能力塑造,以及让读者们真切的理解,大学通识的目标与价值,让每位大学生都成为通识写作的爱好者。
这本书能全面指导教师、家长、学生系统认识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为教育和学习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快速了解和掌握目前主流的AIGC工具在不同教育和学习场景中的应用,帮助教师、学生、家长先人一步实现角色转变和完成AI能力塑造,在未来的竞争中遥遥领先于对手,成为AI时代的先知和赢家。本书内容针对教师、家长、学生这3个关键角色,围绕教育和学习全面展开。在AI时代,老师应该如何教,孩子应该怎样学,父母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3个教育和学习领域的关键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AI正在全面革新教育的策略、目标以及学习的内容、路径和方法。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们需要承担更多角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和跨界能力;家长应该从传统的孩子和学校的桥梁角色,转变为孩子学习的合作伙伴,将教育视为一个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动化的读写能力。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团队二十年来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实践成果。本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儿童读写能力要求,系统、全面、科学、专业地提出小学阶段儿童读写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读写课程,助力教师科学地培养儿童的自动化读写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当今时代越来越青睐拥有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博学之人,这促使我们不能只拥有单一能力,而是要拓宽自己的能力范围。然而,究竟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博学之人呢?一个真正的博学之人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这本书将为你分析知识的结构特征以及博学之人的思维特点,同时告诉你如何提高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书中介绍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得更高效的学习体验,离成功更近一步。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 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 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本书由五章组成,以项目式学习为中心议题,分别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什么,以及项目式学习应该如何设计与实施,并附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的11个项目式学习案例。该书议题集中,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强,完整地呈现了项目式学习的生态结构和基本面貌,为学校规划项目式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是学校教师设计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指南,为我们深化项目式学习研究,形成项目式学习研究的新思路、新举措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研究具有开拓意义。
本书是关于职业教育思维范式转型的探索之作,把职业教育看作一种 生命 现象,从世界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的生长与变化,追寻职业教育的生命主义本质,探讨生命主义本质之下的职业教育的价值理性主义思维范式。 书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叙述性的语言回顾了现代职业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职业学校的 生命历程 ,分析了启蒙主义时代职业教育的生命现象,得出了生命主义特征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性的结论,这种规定性在工业效率主义时代不可避免地被规模化和标准化人力资源需求掩盖,而在数字化时代又必须以 生态 生长 的特征彰显。下篇探讨作为一种 生命 现象的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审视职业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研究了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和生命主义特征等基本问题。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 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莫提默 J.艾德勒、查尔斯 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 深的印证和领悟。 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2020年中央宣传部、教育bu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 推进一体化 的要求,并进行了全面部署;随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但大中小学教师尚缺乏相应教材。因此,该选题切中国家教育发展现实需要。 本选题聚焦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题,从一体化建设的概念澄清、发展历程、基本要求、推进原则、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内容体系、实践策略、效果评价等多个维度,全方位、系统化阐述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仅呼应了当前推进思政课一体化亟需理论助力的现实需求,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要求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