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从何而来?它又将走向何方?理查德·道金斯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对复杂事物条分缕析的能力让我们得以直面这些谜题。《纽约时报》将他的写作风格描述为“那种让读者感觉自己像个天才的写作”。 《基因之河》是理查德·道金斯在继《自私的基因》之后的又一经典作品,一本以现代生物学观点来解释生命进化过程的科普读物。道金斯将生命的进化过程比作一条基因之河,在时间长河中,基因相互碰撞和重组,不断分叉,不断消亡。值得一提的是,道金斯还在书中分析了实现生物信息在宇宙范围内爆炸需要跨越的各个可能门槛,让我们得以对生命未来会走向何方有所想象。 《基因之河》属于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科学大师书系”图书之一。“科学大师书系”精选了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10本经典著作,其作者既是世界一流的思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
唐纳德?W.温尼科特著的《抱持与解释(一则精神分析的片断)》是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对一位来访者不同时间两次分析过程的真实记录。这场漫长的分析过程充满曲折,分析过程中也出现诸多的艰难时刻,读者可充分体会到温尼科特分析过程的精妙以及治疗双方感人至深的互动。
如今大多数人已经都听说过ADHD,并且认识可能患有ADHD的人,却在诊断ADHD的讨论中感到迷茫。他们不知道ADHD其实有很多被掩盖的优/秀特质。许多 成功的企业家和极/具创造力的人就将他们的成就归功于ADHD。大多数人也不知道ADHD领域的 /新研究,比如具有多动特质的大脑对发展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哈洛韦尔博士和瑞迪博士借鉴 / 研究,为患有ADHD的儿童和成年人提供了革命性新疗法,帮助他们聚焦优势,减少ADHD的负面影响, /大限度地发挥ADHD带来的益处。这些综合疗法包括:?利用行为评估工具来发现 /适合个人优势的工作。 ?创建适合自己的环境来增强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了解大脑和小脑的新发现,找到控制分心的新方法。 ?利用积极的联结改善消/极情绪。 ?了解可选择的药物、疗效、副作用,以及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
本书从拉康派视角介绍了精神分析技术。不同于其他论述拉康的学者,芬克博士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详细阐述了他所实践的拉康派的倾听、提问、标点、切分和解释技术,并且使用自己案例中的临床片段,详细地检视了对梦与幻想的工作,以及对转移和反转移的处理。芬克博士不断勾勒出精神分析其他流派和拉康派之间的差异,批评了精神分析中越来越普遍的“正常化”的态度;而且呈现了拉康派治疗神经症技术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以及治疗精神病的全然不同的方法。拉康派强调语言的各个维度,但一直被认为艰涩,本书弥补了这一遗憾,以大量案例展现了拉康派临床的主要方面。
“知情同意”就可以避免性侵害了吗?少生或不生孩子就能重新掌控我们的生活吗?从医美、 到基因编辑,身体改造新技术满足我们的欲望,还是让我们沦为资本牟利的试验品?本书围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身体改造展开,作者首先回溯了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我们的身体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工作和胁迫,被转变成工作机器。这一过程充满了残暴,人们被迫与自己的土地分离,遭受酷刑,流浪汉被割掉耳朵、 受水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女性遭受了双重的机械化过程。 如今,随着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创新,新时代的身体改造——从疾病治疗、医美整形到 ,也逐渐成为热潮。这背后包含了怎样的危险?而人工智能资本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人的能力,克隆、基因编辑和基因转移技术似乎要允许未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不仅生产无生命的商品,而且生产新形式的人类生命、
《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的特色是作者以自己的治疗经验穿插了许多案例,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地体会治疗过程,从而将各种概念融会贯通。该书不仅可以作为客体关系治疗师的入门教材和综合性指导用书,也不失为一本趣味盎然的介绍客体关系的读物。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最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在这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中,作者以回答读者问题的形式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他们用富于生动性和文学性的语言将客体关系原本纷繁复杂的概念通俗易懂地娓娓道来。
“多层迷走神经理论”是关于安全感的科学,它诠释了人类怎样才能获得安全感、保持安全感,安全感又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行为,以及幸福。 利用多层迷走神经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神经层面理解自身的症状和表现,从生理角度解读自己的行为和体验。我们将了解到,我们面对危险信号时的退缩和崩溃只是身体正常的保护性应激反应,而在自主神经系统的三个分支——背侧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腹侧迷走神经能够自主调节、相互协作时,我们便能快速从崩溃、僵化、畏缩的状态恢复,也能平静、自在、放松地享受简单的幸福。 自斯蒂芬·W. 波格斯提出“多层迷走神经理论”以来,它已经被众多心理健康从业者引入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书中,作者德博拉·A. 达娜简明扼要地解释了多层迷走神经理论的精髓,并介绍了诸多由此衍生出来的干
《荣格心理学》收录了荣格的经典之作《心理类型》与《荣格自传》。《心理类型》是人格类型理论的源头,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发展出了社会人格学、威尔莱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科尔斯人格气质量表、艾森克个性分类、NEO-PI-R等多种人格理论;《荣格自传》中,荣格毫无保留地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一起探讨他那精彩的一生和他毕生研究的精神世界。阅读本书后,读者能够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读懂他人,更好地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原始体验的边缘》的文字内容只是其要呈现内容的一部分,需要读者与作者的进一步解读,方能体现其真正价值。文字内容是静止的,表现出的只是其本身而非其他。而《原始体验的边缘》潜在价值的发挥有赖于其在多大可能上帮助读者以一种新的、更多衍生的方式对其所呈现的内容(现在看到的只是它的一部分)进行理解。作为分析者,我们试图帮助被分析者努力从各种形式的已有体验(他对自我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认知”)中解放出来,这些体验困扰他并阻止他以一种新的方式理解那些未知体验。发展一种新认知方式的价值不仅在于使个体获得更多的自我认知,更重要的是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想、情绪和感受。每一种新观念,无论多么有价值,都会立即成为阻抗的一部分,在这种阻抗中,新知识已被纳为原有认知的一部分,必须用一种新的认知过程方能理解
作者以鲁迅先生倡导的直面精神为基础,创造了一种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学——直面心理学。本书收集了作者近20年来在世界各地关于直面心理学的演讲,内容包括“直面与存在”“铁屋子的象征”“光影交错”“以死观生”“直面:一种面对现实的疗愈之道”等20多篇演讲稿,从不同角度传达了直面心理学的主题:成长是对人生的直面,而症状源自对人生的逃避。
本书是美国重要的文化理论家、拉康派批评家琼?柯普洁 本专著,她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从电影、哲学、文学、摄影等多个角度,对弥散在人文领域中普遍的“福柯幽灵”发起了雄辩的声讨。拉康和福柯虽同被视为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涌现出的关键人物,但他们思想中的隐含分歧却将我们导向对诸多文化现象截然不同的理解与反思。 在书中,作者不仅尝试为精神分析重新夺回对“性”“凝视”等重要理论问题的解释权,澄清语言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还将展示精神分析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主体是没有满足历史需求的历史产物。”作者主张,文化批评的使命在于读懂欲望,即文化表述中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心理咨询的主流学派,已经成为众多心理问题 的治疗方法,它的运用效果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效果的是它的技术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专家为了提高咨询效果,从自身经验出发总结了不少有效的干预方法。本书从识别与评估、心理教育、认知改变、行为改变、情绪调节、体验表达以及成长经验修复7大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了123项实用技术。这些技术方法,不仅有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有解释心理问题成因的技术;不仅有言语沟通的干预技术,也有体验表达的干预技术;不仅有关注当下聚焦问题解决的技术,也有童年成长创伤修复的技术。并且,为了支持心理咨询师的现实工作,本书并未限于认知行为疗法,也部分整合了其他疗法中可配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各位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学习者和爱好者
孔刃非编写的《汉字创造心理学》从心理学、人类文化学、哲学与全息学等角度,系统研究“汉字创造”所需要的“文化平台”,及其蕴含的人类进化的文明特征、汉族先民的心理特征、汉民族的心理文化特征,全面揭示了汉字创造逻辑中固化“思维能”、“智力能”、“创造能”、“文化能”等各种“能量”,对汉字创造的性质、特征与各种技巧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汉字创造心理学》构建了汉字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原创的学术体系。
本书是法国 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抑郁”与“忧郁”所做的一系列探讨。书名“黑太阳”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在本书中,作者 行“抑郁”与“忧郁”的理论阐述,再对四位创作者做详尽的个案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主体丧失了某个他深爱的客体,且无法承受这样的丧失,因而无法完成对客体的哀悼。那么该如何化解哀伤、 哀伤呢?作者认为,为痛苦命名、颂扬痛苦不失为一种方法。“崇高诞生于忧郁之中”,抑郁者可以通过文艺创作而克服主体性的精神危机,使主体重塑虚无,从而穿越忧郁、 分离的痛苦。 作者先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尝试阐释文艺创作如何作为一种“暂时的救赎”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