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宣布 主体死亡 的浪潮中,作者逆流而上,探讨了作为一个主体诞生的意义,带领读者一步步进入拉康的概念体系,解释了一个人如何成为主体 导致精神病。本书清晰地引导读者穿越拉康理论的迷宫,将他者、对象、作为语言结构的无意识、异化与分离、父性隐喻、享乐和性差异等核心概念拆解开来,结合拉康在临床上的关注点来阐述他的理论,提供了迄今为止对拉康作品最平衡、最精密、最有洞察力的见解,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
◎内容简介 梅兰妮 克莱茵和R. D. 温尼科特是当代精神分析领域的大师,他们的主张有着深刻的渊源又截然不同。因此对两人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 基本原则 早期精神发展 外部客体的角色 精神痛苦 实践与理论 等五个角度入手,围绕两位大师展开了精要的介绍,并开展了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比较与对话,让读者对克莱茵与温尼科特思想的的异同能够有清晰的把握。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9版)》是作者尼尔 J 萨尔金德35年教学经验的结晶,迄今已是第9版,本书以 简明、谦和的表达方式 以及它深厚的功底颇受美国读者的欢迎。书中深入浅出地全面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有关科学方法的基础知识和各种研究范式,到伦理习惯和研究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从选择研究问题到选择被试;从描述统计到推论统计;从测量研究方法到描述与相关的方法;从质性研究方法到前实验和真实验研究方法;从准实验研究到发展性研究;后,从撰写研究计划书和开题报告到撰写研究论文。并且,每章中设计了针对性强的思考题,帮助读者对该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 《心理学研究方法精要(第9版)》设计了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软件,对在线收集信息的处理以及撰写研究报告有更加详细的阐述。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
基思·斯坦诺维奇为“机器人的叛乱”提供了工具——一套认知革命的方法,对提升人类的利益(而非复制者的有限利益)是非常必要的。他表现了来自认知科学的理性思考的概念是如何与进化的逻辑相交互的,为人类创造了组织自己的行为来为自己的福祉服务的机会。他认为,这些可以评估的大脑活动,实现了我们不得不将重要性归属于人类生活的需求。仅仅将我们自己当成机器人,我们能开始建构一个自我的概念吗?这个概念的基础是:人类以多种生活形态中的方式获得了生活的掌控权——通过理性的自我决定。
基因从何而来?它又将走向何方?理查德·道金斯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对复杂事物条分缕析的能力让我们得以直面这些谜题。《纽约时报》将他的写作风格描述为“那种让读者感觉自己像个天才的写作”。 《基因之河》是理查德·道金斯在继《自私的基因》之后的又一经典作品,一本以现代生物学观点来解释生命进化过程的科普读物。道金斯将生命的进化过程比作一条基因之河,在时间长河中,基因相互碰撞和重组,不断分叉,不断消亡。值得一提的是,道金斯还在书中分析了实现生物信息在宇宙范围内爆炸需要跨越的各个可能门槛,让我们得以对生命未来会走向何方有所想象。 《基因之河》属于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科学大师书系”图书之一。“科学大师书系”精选了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10本经典著作,其作者既是世界一流的思
◎当计算机为你推荐适合你的东西,帮助你达成交易,或通过算法对你进行价格歧视,甚至通过竞价排名将你引流至不好的商家和机构时; ◎当计算机通过模拟为你塑造真实体验,教育孩子少看电视、学会社交、克服恐惧、避免酒后驾驶时; ◎当计算机利用匿名技术放大你心中的恶,让你网暴别人,甚至违法犯罪时; ◎当计算机别有用心地收集个人信息,或诱导你泄露信息,甚至窥探个人隐私时; ◎当计算机通过监测技术规范你的行为,帮助你减肥,督促你戒烟,帮你改掉不良习惯、培养好习惯时; ◎当计算机通过设计提高网络和产品的可信度,可以培养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时; 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所说服,被它利用、引导做出行为改变了。 可见,计算机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它关乎我们整个人类的整体福祉和未来。它是一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朱莉娅 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视角,对 抑郁 与 忧郁 所做的一系列探讨。书名 黑太阳 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在本书中,作者先进行 抑郁 与 忧郁 的理论阐述,再对四位创作者做详尽的个案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主体丧失了某个他深爱的客体,且无法承受这样的丧失,因而无法完成对客体的哀悼。那么该如何化解哀伤、超越哀伤呢?作者认为,为痛苦命名、颂扬痛苦不失为一种方法。 崇高诞生于忧郁之中 ,抑郁者可以通过文艺创作而克服主体性的精神危机,使主体重塑虚无,从而穿越忧郁、超越分离的痛苦。 作者先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尝试阐释文艺创作如何作为一种 暂时的救赎 帮助创作者
什么样的母婴关系会养育出偏执、、有躁郁倾向的孩子?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又为什么会抑郁? 对客体的选择有无意识层面的动机吗,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朋友、伴侣和工作? 为什么有时候对方什么都没说,却能在我们心里诱发出相应的反应? 无法拥有稳定的情感关系、不容分说的破坏欲、不由自主地通过贬低去操控他人、在本该发挥的时候总是错失良机、不会生气的老好人,它们分别对应着怎样的心理困境? 成人在生命后期每次经历哀伤时,童年早期的哀悼就会重来一遍。 生命早期的情感和记忆,我们未必能记得,但它们奠定了我们各项心理能力的基础,决定了我们会以怎样的模式去回应焦虑、丧失、分离,如何处理我们的爱与恨,是否具备自发的良知、恰当的攻击性,能否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从而拥有同理心,等等。 与众多心理学家不同的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本书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文学大师威廉 斯泰隆的自传体回忆录。书中记载了他在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后的真实心路历程。他详细记录了自己从病情恶化,寻求治疗方案无果,企图自杀到后恢复健康,重拾理性的全过程。这本小册子的出版打破了当时舆论对抑郁症的沉默,也改变了公众对于抑郁症的偏见。斯泰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抑郁症患者,这个病是可以治愈的。当风暴过去,每个人都可以重拾平静。 这部作品被公认是威廉 斯泰隆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关于抑郁症写作的经典文本。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本书一度成为美国医学院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一如《卫报》所言: 文学不能替代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或者专业治疗,但却可以留存住个人的经验,使之成为照亮他人前行的光亮。这些黑暗中的火把,让我们在抑郁的幽林中不再孤独。
为什么说人是一种创造出文明或社会来压抑自己的动物? 是怎样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把人变成了自我压抑的动物? 为什么人宁可压抑自己的爱欲也不愿使它得到完整的满足? 面对种种困惑,诺尔曼 布朗从 压抑 这一作为全部精神分析奠基石的概念出发,对人类文明史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我们解释了人类努力创造历史的原因、动力和本质等问题,并指出人类走出历史这场噩梦的*途径就是重建生与死的统一,让人在爱中坦然接受自己的死亡。
本书以有关荣格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社会建构的医学史观,深入而广泛地探讨精神动力学的演进。作者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背景、众多相关人物的性格及处境,去了解精神动力学体系的起源、思想源流及意义,进而带领读者探索人类心灵的基本结构及运作样貌,包括大师们的心灵。
《灵性逃避》作者罗伯特 奥古斯都 玛斯特斯,理性地批判了世人对当下某些心灵成长方式的误用,并运用心理学的见解,深入探讨了滥用这些方式的情形,以及用修为来掩饰那些未能解决或被忽略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批判、明哲保身、将愤怒妖魔化,逃避处理痛苦的感觉、未解决的创伤,以及成长的需求,等等。若想提高自我察觉、与他人建立更完整、更具有同理心的人际关系,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 人类行为受到的影响,有多少是先天的,有多少是后天的? 在《基因与行为》一书中,著名科学家迈克尔 路特教授深入这类行为遗传学争论的背后,提供了关于基因革命及其对理解人类行为的影响的权威阐述。 在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层面,人们常常从环境入手去探索个体行为的成因。基因对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迈克尔 路特从争论的矛盾之处入手,通过十一章内容,一一探索与此争议有关的各项因素,包括又不限于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他认为,遗传的作用是以概率的形式表达的,而不是绝对的。不仅如此,他还反过来讨论了环境对基因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环境确实能够改变基因 。路特将遗传学研究这一复杂的科学领域清晰而利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从事基因研究的人提供启发,同时也能够使
本书揭示了孩子成才的秘密:(1)发现孩子的天赋,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的正确行为激励强化,唤醒他们心中的潜能;学会放手,让孩子走向强大,成为他自己。 作者从 发现孩子智能强项 唤醒孩子的潜能 及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三个维度加以阐述,理论联系实践,并辅以鲜活的案例。对于想要了解育儿体系和育儿智慧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科学性与趣味性并举,让家长快速领悟和解决育儿关键问题的教育心理学佳作。
从煮一杯咖啡到买一栋房子到改变周围的世界,人类有独特的能力去执行必要的行动,而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把事情做好的?为什么短信和开车很难同时进行?你怎么能拒绝多吃一块蛋糕呢?为什么盯着一张税单感觉精神疲惫?为什么你的孩子可以熟练地修理电脑,却仍然忘记穿外套?本书提出了认知控制神经科学的权威介绍――大脑设计复杂动作以实现目标的非凡方式,以及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书借助尖端研究、生动的临床案例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揭示了数十亿个神经元如何将抽象的想法集体转化为具体的计划,对大脑在人类行为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研究。
《荣格心理学》收录了荣格的经典之作《心理类型》与《荣格自传》。《心理类型》是人格类型理论的源头,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发展出了社会人格学、威尔莱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科尔斯人格气质量表、艾森克个性分类、NEO-PI-R等多种人格理论;《荣格自传》中,荣格毫无保留地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一起探讨他那精彩的一生和他毕生研究的精神世界。阅读本书后,读者能够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读懂他人,更好地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原始体验的边缘》的文字内容只是其要呈现内容的一部分,需要读者与作者的进一步解读,方能体现其真正价值。文字内容是静止的,表现出的只是其本身而非其他。而《原始体验的边缘》潜在价值的发挥有赖于其在多大可能上帮助读者以一种新的、更多衍生的方式对其所呈现的内容(现在看到的只是它的一部分)进行理解。作为分析者,我们试图帮助被分析者努力从各种形式的已有体验(他对自我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认知”)中解放出来,这些体验困扰他并阻止他以一种新的方式理解那些未知体验。发展一种新认知方式的价值不仅在于使个体获得更多的自我认知,更重要的是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想、情绪和感受。每一种新观念,无论多么有价值,都会立即成为阻抗的一部分,在这种阻抗中,新知识已被纳为原有认知的一部分,必须用一种新的认知过程方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