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 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 、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代表作的版,作为经典的心理学教材,本书包含了14个心理学入门需要学习的主题,包括心智、生物心理学、感觉与知觉、学习、记忆、思维与智力、毕生发展、意识状态、动机与情绪、人格、社会心理学、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治疗,以及从应激到健康和幸福等内容。 本书每章内容均由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出,并围绕该问题提出相关心理学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该领域的认知。同时,本书还通过 心理学很有用 试一试 写一写 批判性思维的应用 等版块加强了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深度思考。另外,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本书对各个心理学细分领域的新研究都做了大量更新,便于学习者和研究者对自身知识体系更新换代。 本书适合高校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美国ETS 将《心理学与生活》推荐为GRE 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开创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 津巴多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曾因其卓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世界,更因撰写《心理学与生活》和主持电视系列片《探索心理学》而被誉为 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正如王垒教授所言: 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译本在国内出版的十年来,累计发
欧文 D.亚隆(Irvin D. Yalom)作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享誉全球的畅销心理小说作者。本书是他个人的回忆录,从私人的角度回顾了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和故事,让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移民家庭的爱恨与梦想。不管是对父母的遗憾、对妻子的爱恋、对亲友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尴尬的旅行经验他都一一道来,令人动容。
本书是美国一流高校中使用量*大的心理学教材之一,由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卓越教学奖得主韦登教授撰写。本书从整体性和多样性方面展现了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阐述了研究过程及其与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强调了心理学家知道(或不知道) 什么,而且强调他们如何试图解决问题。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检验他们关于行为的假设,把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心理学值得我们学习的原因除了它的实用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考方式。作为探索心理学之旅的开始,这本非常实用的入门书一定会让大家对心理学这门科学着迷且满怀热情。
在这本系统而全面的经典著作中,作者不仅以生动、清晰的风格论述了移情和阻抗这两大基本技术,而且论述了与精神分析环境相关的主题,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作者在书中也明确区分了来访者与分析师的“真正关系”“工作联盟”和移情关系。 对系统学习过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计划从事或正在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以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师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理咨询导论 (第4版) 》是心理咨询专家麦克劳德教授的又一力作。新版增加人际沟通分析等四个关于咨询关键问题的新章节,拓展在线咨询、户外治疗、残障人士咨询等方面的技术在治疗中的应用,每章包含导言、结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拓展阅读,帮助读者更深入学习。
这是一本用推理和理性研究人类决策行为过程中不符合理性、不符合“规则”的书。而那些不符合理性又不符合规则的决策行为,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求证,却又存在着相当一致的规律性,那就是齐当别决策法则。齐当别决策法则指的是一种“决策表征系统,认为决策者在诸多决策中趋于采用单一策略,即对于二择一决策问题,决策者会‘齐同’掉选项在某一维度的差别,并以另一维度的差别作为最终决策依据,即选择在另一维度上效用更大的选项”。本书以此齐当别决策法则作为一条红线,串落起四大决策领域(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跨期决策,空间决策)中存在的多种与现有决策理论预测不相符合的异象(Anomaly),然后将它们之间的共性一一展现出来,表现出齐当别决策法则强大的解释力。 作者从现实生活和个人体验中寻找养分,
本书以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反思为主要研究线索,将自我、理性、情感等诸多现代性因素纳入动态发展的社会思想史视域中,在厘定并反思现代社会理论中有关“结构-行动”这一经典命题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展开日常生活与历史时间两个人文向度的情感社会学理论反思,为当代情感社会学研究提供反思性理论的研究探索。
自我伤害行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病理现象。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了自伤的多种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其组合虽然能从群体水平上预测自伤行为,却不能解释这样的现象:两个遭遇同样困难情境、有着同样危险因子的青少年,一个选择了攻击他人,一个却选择了自伤。 本书遵循现象学的理念,“回到事物本身”,即回到自伤者的生活经验本身,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自伤行为的发生过程进行了详细刻画;并针对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检验,以进一步验证质性研究的结果。 ,针对这些研究发现,提出可参考的自伤干预思路,以期能进一步提高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效率。
......
自恋,在科胡特的用语中,不是贬抑的字眼。自恋在发展上来说,不只是为了通往客体爱而必须克服的暂时阶段,它有朝向成熟的单独发展,与客体爱的发展并肩前进且彼此纠缠。如今科胡特勾勒出自体心理学的大纲。他以这个新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症状与症候群。他把自体摆在人格的最中心,检视它在健康与疾病中的起源、成分与发展,并引以为跳板,来讨论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的治愈与结案阶段的概念。 海因茨·科胡特以丰富的临床资料细心地支撑其综合论述,因而在解释传统既定的理论所无法充分解释的临床观察方面,他不惜与传统决裂。《自体的重建》这本书。包含了很多具挑战性的想法。自体心理学与冲突理论的关系究竟如何?与自我心理学呢?与俄狄浦斯情结呢?地说,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分析师如何知道,何时他的病人已经被“治愈”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