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阐发、比较了古希腊哲学由物理学(自然哲学)向形而上学(存在论)展开的逻各斯之路,启用了“道家形而上学”概念,以分析、论证道家哲学自然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梳理和考辨了道家知识语境中的“形名”“神明”这两个关键的细节,系统阐明了道家“知识论语境”的复杂脉络;分析了道家伦理学及其政治社会理论,阐明了以道家自然人性论和无为心性论为核心的、伦理规范的道德形而上学特征,并把道家哲学概括为以心性论为基础的、“精神高于物外”的境界形而上学。 本书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性地阐明了道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并揭示了道家形而上学的内在脉络和理论;同时,从世界哲学史尺度的比较视野,深入阐论了道家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异同,广涉康德、尼采、存在主义、哲学阐释学和后现代理论等。
八十年代是什么?《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写道: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面追着提不起裤子,但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 八十年代,是朱伟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去见另一个作家的年代。在此期间,他相继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中写《我与八十年代》,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一位位作家交往的过程。 本书是朱伟三年阅读和写作的结晶,他逐一重读了活跃在八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条分缕析,系统解读了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
《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为海外汉学家浦安迪用比较文学方法,就中国经典文本《红楼梦》进行了文化层面的解析。不同于重视评点的旧式读法,书中引入“原型”与“寓意”的西方文学理论,意欲揭示这部作品的内在思维模型,以及表层叙事背后隐藏的含义。之所以选择《红楼梦》,是因为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二元对立互补( 阴/阳、寒/暑……) 和周期循环往复(五行、四季……)的文化思维模式。钱锺书先生曾向学者引介本书,此次为中译本首次出版。
本书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于《石头记》一书的校对订正和批点,包含着他的红学研究成果,是了解和欣赏《红楼梦》的必要参考书之一。本书对十余种古抄本中进行了大汇校,以期呈现原汁原味的《红楼梦》。内容为《红楼梦》一书的前八十回。
本书为《马叙伦全集》的一种,是马叙伦的学术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出土前的五十年间,《老子》研究中最有分量的成果之一。本书采用本证和旁证相互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老子》,侧重校勘。全书征引各类版本,异文资料相当丰富;利用古文字材料,从形体结构解析字义;援引《说文》和各类文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训释。
《温病名方验案说评》从临床运用实际出发,精选出历代医生治疗温热病名方48首,对此加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评说,并以此为纲精选当代医生林名宿的临床运用验案700余例,附加按语而辑成,以览当代医贤运用温病名方之绝技,得窥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温热病水平之一斑。
清初既充满复杂的政治斗争,又浸染靓丽的青春色泽,此种独特的时代风貌在《鹿鼎记》中被表现得有声有色。其情致风味描摹如亲见,中国传统生活和古典文化的各层面在书中皆有所展现,衣食住行、琴棋书画、天文地理、赋诗词曲、诸子百家、九流三教,几乎无所不包。 1667-1689年这个时期处于康熙执政的前半部分,也是清初统治者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宏伟事业的dian峰。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鹿鼎记》中“韦小宝的视角和经历”来解析、考察并尽可能地还原这一时期真实的历史政治、社会生活与文化情况。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文整体思维范式及其理论体系、基于中西医学的人文整体医学模式、基于医疗实践的人文整体医学诊疗技术体系,并对心脑血管疾病、脊柱疾病、脑病、心理疾病等的诊疗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实效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者目前受邀在全国各地进行讲学和巡诊,收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生态女性主义兴盛于2-世纪70年代的西方,在中国直至目前才刚刚起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观点,分析了中西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发展特征、精神内涵及其内容和主张方面的不同。生态化特质首先表现在当代文学的“自然性”,自然被“返魅”、重新获得灵性,那种将自然视为资源与获利工具的观念受到了批判;物种间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从自然规律与保持自然节制等生态主义的核心信念也渗入当代文学中。其次是人的自然性/感性与社会性/理性的关系得到了重整。作者认为,生态文学的主张与中国传统精神相一致,中国文学有可能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女性主义。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旋法研究》主要内容:陆仲任文选,五度协和是民歌旋律的基础,谈“主题旋律”的构思,广东音乐琵琶曲《雨打芭蕉》探析,广东音乐旋法探讨,广东音乐音阶调式探讨,粤乐和声与多声部探索,粤乐旋法研究,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形成与发展的探索,陆仲任创作思想和方法。
《我与我的世界》讲了近二十年间,我看过属于传记文学的专集,在五百种以上;当然并不严格地限于“传记”或“自传”,包括“回忆录”、“忏悔录”、“感想录”、“随笔”、“谈话录”、“旅行记”、“日记”、“书简集”在内,见到了就看,当作现代史料看,颇有用处。三十五年前,由于政治关系,陈仲甫(独秀)先生拘囚在南京地方法院,我就替他设法提供材料,写起自传来。他动笔写了八章,局势忽变,朝野合作抗战,便恢复了自由,自传便中停了。抗战第二年,我还在汉口某里中,见了仲甫先生,他也颇有意写下去,可是,他晚年住在江津那几年,并没把自传写起来。坊间所见陈氏自传依旧是开头那么一截子,我们总觉得不够味似的。十多年前,我又曾劝知堂老人(周作人)写回忆录,这回总算劝成功了,全书有三十八万字,完完整整地一份史料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是笔者近年相关课题的成果结集,包括比较文学和族群研究两个方面。现以《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为题结集出版,目的在于突出论题关涉的双向维度,即全球化与本土化。对作者来说,这样的突出是想表达一个看法,即在不同文明多元交汇的时代,唯有从全球化角度方可理解本土认同的演变与危机;同样的,必须经由本土化的立场纔能体认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而遣恰好体现了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的当下重点。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的立项先后得到“211”项目等机构的支持。各篇章也在不同的学术会议和专业期刊上发表。
《岭南医学史(中)》是记述岭南地区从晚清至民国时期医学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历史成就的专业性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地域性医学史的书籍,同时也是延绵数千年的中国医学史组成部分。本书编写更注重其学术性,它的延伸可拓展为岭南中医理论学术源流、岭南中医临床各学科特点、岭南中草药及名医验方运用等,因此它的意义又不仅于一部地域性医学史的书籍。 本书全方位记述岭南地区医学史事,岭南历代医学著作、医案、医话、医论以及医事将成为史书永恒的主题,将相关的学术产品支撑中医药学科的建设,并使之成为社会其他学科受益的著述。 《岭南医学史(中)》主编者在中医医史文献领域有较深造诣,同时有坚实中医临床基础。全书史料翔实,可读性强,内容观点正确,足以启迪后学。本书可供科学研究机构、医药行政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