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总感到焦虑、抑郁、内疚、自卑、孤独、挫折、易怒、躁狂?总感到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致索然?心中盘踞着悲观绝望,痛苦难熬,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你很想让自己更理性更开心,但你拖拉,觉得生活没劲;你发现自己习惯逃避;你有严重完美主义倾向,常不满意自己;你想摆脱抑郁却无助无望更抑郁。你该怎么办?请牢记,思维决定情绪。错误扭曲的认知,则导致抑郁情绪。《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完整版)》即是帮助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认知”,自己对自己进行认知疗法,摆脱情绪混乱的困扰和痛苦,拥有良好的情绪即是一剂治疗抑郁症的灵丹妙药。 戴维·伯恩斯博士是世界主流认知疗法重要的发展者之一,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自助书籍作家,他的著作——《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连续多年位于自助书籍,全球销售超过500万册,
正念究竟指什么?东西方心理学是如何描述正念的?它对于我们理解心智的本质及人类的幸福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如何运用正念帮助自己和他人? 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次浪潮的核心,正念疗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正念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次浪潮》从跨文化视角梳理了正念的起源和发展,从神经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现象学的角度深度剖析了正念的概念,以应用为背景,全面介绍了多种基于正念的干预方法及其在特定环境和特定人群中的应用,并对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及基于正念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正念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次浪潮》收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并依据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疾病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正念对人的身心的积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正念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次浪潮》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深
本书的编写非常出色,不仅有罗杰斯心理治疗过程的完整记录(许多经典个案为首次公开发表),了解什么是罗杰斯治疗,什么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思想,罗杰斯的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失败的;还有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们对这些个案的点评,每一篇点评都独具特色。 本书将使新一代心理治疗师领悟到真正的罗杰斯治疗,以及这些治疗方法的重要意义,使罗杰斯的思想在心理治疗领域得到继承和发展。
《焦虑症的自救 实战篇》 有一种恐惧:它是如此非理性,让人害怕离开家,害怕去超市,害怕坐公交车,甚至害怕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它是如此真实,让人头晕目眩、心如擂鼓、双手颤抖。它叫作广场恐惧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本书是现代焦虑症治疗的先驱莱尔·威斯经典代表作《焦虑症的自救》系列的第二部。在这本书问世之前,尚不存在一本由医生直接为遭受广场恐惧症困扰的患者创作的著作。在书中,威斯医生除了对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提供帮助外,还特别为遭受广场恐惧症困扰的患者提供切实的指导。本书除了继续深入剖析导致焦虑症的神经原因、认知原因和情绪模式外,更是以真实案例为模板,细致入微地还原患者的治疗过程。书中特别收录了作者在1968-1970年间,为1300多名神经症患者写的8篇治疗日志。这些患者中的大多数患的是广场恐惧症,他们来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由国际NLP大师李中莹先生创立,是一套提升自我心理素质以及帮助他人提升心理素质的学问; 它基于世界先进的心理学专业理论,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让零心理学基础的人也可以轻松掌握并用出效果;它强调你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自在随心,乐活由我;它相信你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人生;它会为你的人生建立起一套免疫系统,培养你自己面对人生各种问题的能力,即自助;它的想法很简单、很直接:让你拥有简单快乐、成功满足的人生。
本书是 学者 森学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通过本书的阐述和探索, 森不仅回溯和发展了使他 早成名的人类学理论,而且循着问题思考的轨迹,进入心理学、精神病学、遗传学、信息理论和传播学诸多学科。 森在历史发展和学科汇通的背景下考察人类心灵的本质,认为心灵与人类关系、社会或生态系统以及各种内外通道不可分离。在此意义上,人类心灵是个体与社会、物种,乃至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的互动网络。本书体现的世界观、科学观、文化观和对人本身的观点, 挑战性,为理解当代信息社会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欧文·亚隆(IrvinYalom)所著《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被杰罗姆·弗兰克(JeromeFrank)誉为“当代团体治疗领域中的著作”。事实上,此书一直以来都是这一领域中的经典教科书。根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调研报告,此书被列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精神病学读物之一。此书的第五版,由亚隆与默林·莱兹克兹(MolynLeszcz)合作修订并扩充完成。作者援引了大量研究成果,展现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并对团体治疗的进展方向作了描述。这一版本新增了短程团体治疗、网络治疗团体、种族文化差异、创伤、医疗管控以及特殊和结构团体(成瘾和躯体疾病团体)等新内容,同时更新了参考文献及临床案例。作者调整了全文的章节和风格,保留了重视原书中对实证研究及临床观察的风格,书中引用的案例均来自作者大量实践过程中的真知灼见。《团体心理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阐释了人格障碍的性质,也说明了其较难治疗的原因。书中列出12种人格障碍,分章节具体讲述,临床案例详实。书中有关各障碍的知识内容都是全新的,并针对鉴别诊断、个案概念化、实施个性化的CBT干预以及克服治疗阻碍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本书是以认知行为疗法视角来理解和治疗人格障碍的一部著作,详实全面,可作为治疗师的实操资源及培训工具书。本书除适合心理学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心理学爱好者及患者家属阅读。
很多人认为,心理治疗是教导别人怎样处理问题,这是过于简单的想法。心理治疗不是教学,它比教学有趣多了。这世上并无独立的人,我们人人都像电脑一样,被自己出征的家庭编好了程序,然后按钮行动。过去有多重要,全视乎这对一个人现时的影响;将来有何机会,也全视乎现时能够打开哪一扇门。因此,“现在”是过去与将来的桥梁。
危机是所有文化中都常见的人类困难,它既意味着“危险”,又意味着“机会”。《危机干预策略》是关于危机干预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著作。 在本书里,两位作者竭尽所能地系统阐述了危机领域的理论、概念、视角、模式、技术等。而为了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危机干预工作,也为了让更多从业或将要从业的读者能够进一步领悟到危机干预工作中的艺术,两位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也听取了更多在一线工作的成功人士所提供的意见,大量地使用了以真实情境为背景的案例,并提供了确切有据的处理策略。毫不夸张地说,《危机干预策略》是危机领域里的一本百科全书。
比昂,这位精神分析领域最深刻的思想家,的确已经把精神分析弄得有点面目全非。精神分析的两个的特点—决定论和潜意识理论,在比昂那里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真的可以怀疑他还在不在精神分析的框架里面。 《比昂的临床思想》这本书的中文版,可以让我们较多地了解这位的思想家的生平和理论。当你用你的心去读的时候,那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自然会变成充满情感的鲜活的生命本身。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这本书的中文版,可以让我们较多地了解这位思想家的生平和理论。 比昂是少数喜欢数学的精神分析师之一,所以他的理论使用了很多数学符号。不喜欢数学的读者,大可以忽略比昂的这个偏好。当你用你的心去读的时候,那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自然会变成充满情感的鲜活的生命本身。
欧文·亚隆(IrvinYalom)所著《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被杰罗姆·弗兰克(JeromeFrank)誉为“当代团体治疗领域中的著作”。事实上,此书一直以来都是这一领域中的经典教科书。根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调研报告,此书被列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精神病学读物之一。此书的第五版,由亚隆与默林·莱兹克兹(MolynLeszcz)合作修订并扩充完成。作者援引了大量研究成果,展现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并对团体治疗的进展方向作了描述。这一版本新增了短程团体治疗、网络治疗团体、种族文化差异、创伤、医疗管控以及特殊和结构团体(成瘾和躯体疾病团体)等新内容,同时更新了参考文献及临床案例。作者调整了全文的章节和风格,保留了重视原书中对实证研究及临床观察的风格,书中引用的案例均来自作者大量实践过程中的真知灼见。《团体心理
这是一本关于团体心理治疗的无可比拟的书,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对团体治疗师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开展个体治疗的治疗师也会从中受益。甘斯博士描述了团体治疗的普遍困境,即治疗师感到困惑和沮丧的情况。他没有因此而成为一个“困难来访者”,而是审视自己的个人经历,这正是治疗师的本质。他的诚实和勇气着实鼓舞人心。本书所深入探讨的9个主题,均为团体治疗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基于作者40多年的研究,本书从精神动力取向出发,尤其关注反移情作用。每篇文章的开头都讲述了作者写这个主题的原因,这些文章记录了作者在工作中对于相应难题的实践体验,同时也梳理了相关理论知识,引人入胜,富有治疗性价值。来自实践的经验是源于但高于理论知识的。作者始终都坚信,临床医师的行为准则应该始终围绕理解个体和团体患
很多人认为,心理治疗是教导别人怎样处理问题,这是过于简单的想法。心理治疗不是教学,它比教学有趣多了。这世上并无独立的人,我们人人都像电脑一样,被自己出征的家庭编好了程序,然后按钮行动。过去有多重要,全视乎这对一个人现时的影响;将来有何机会,也全视乎现时能够打开哪一扇门。因此,“现在”是过去与将来的桥梁。
森田疗法是日本人森田正马医学博士,于1919年前后创始的。他以东方哲学为理论,以自身心理疾患为灵感,历经临床实践、探索、研究而成的独特心理疗法。该疗法不用药物、不问症状、引导患者做应做之事,得到国际医学界好评,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及心理咨询中,森田正马也被誉为“东方的弗洛伊德”。本书介绍了森田疗法的历史、医治方法、临床病例以及与中国的文化渊源,充分佐证了该疗法的优势。既使只阅读此书,对患者乃至普通人的身心健康都会大有裨益。
在精神分析史上,梅兰妮·克莱因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有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本书收录了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梅兰妮·克莱因过世之前的著作,其中还包括了在1963年她辞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这些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嫉羡和感恩》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阴茎嫉妒;然而,克莱恩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当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师都非常熟悉克莱因所述的早期客体关系,许多分析师甚至使用她的发现与概念而不明就里。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纳入主流精神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