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之一种。《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目前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胡平生、张萌译注的《礼记(上下)(精)》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 《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自西汉郑玄作注以来,《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升,至唐代被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之首。《礼记》以儒家礼论为主,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流传下来的多达五万余首。自唐代起,各种唐诗选本层出不穷,仅现存的清代选本就有300余种,而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在流派、诗体、题材上兼容并包,在思想、艺术、语言上优中选优,老少咸宜,遂一出版就 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 。 底本可靠,全新增补。 本书以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 另增虞世南、王绩、卢照邻等诗人19家,对王维、李白、杜甫等名家的选篇也有所扩充 。故本版共计365首诗,读者可以按一日一首的节奏,每日诵读把玩,尽享唐诗之美。 精编精校,全本全注。 本书依诗人别集等精校,凡被收录在中小学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都以教科书所用字词为准。对难点字词、制度、典故及古汉语知识等均作注释。 每位诗人都有小传 ,对诗人生平及诗作风格作
《渊海子平》即 早系统介绍子平术的书。其术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日为立,配合四柱,增加了命理变化和依据;二是开宗明义,用神至上,其中“用之为官不可伤,用之为财不可夺”等论至精至深;三是设定格局,判明六亲,使论断各有主属。这样整个推命过程就形成了一个完善自洽的理论体系。术数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长期以来对其误解甚多。为使读者对术数有一个总体的正确了解与认识,本书特请有关专家写了两篇序, 篇主要阐明术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第二篇主要回答术数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高亨先生研究先秦文学卓有成就,其治诸子,遵循乾嘉考据遗风,往往胜解精义,发前人所未发;其治《周易》,一改前人 以经解传,以传解经,经传互解 的旧习,首次经传分解,开创了中国现代《周易》 义理派 的研究新方法,为学界所推崇;其治《诗经》,以传统文字训诂学为根基,在校勘训诂上创发新义。砥砺基础,夯实根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诗经》各篇加以说明注释,有许多地方别具识见。 此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推出 简体版 ,在保持繁体版的各项笺注释读内容、专名线标点等基础上,寄望于以较易进入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正统解读,领略其中的优质精髓所在。
。。。
道潜或许算不上禅门的一流大德,但在僧人诗歌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后世甚至以「参寥」作为诗僧的代名词。晁说之评价曰:「孤山教体外,赋诗汤休上。后来数参寥,接手得宗匠。」(全宋诗卷一二零七 )将其视为诗歌的一代宗匠大家。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三参寥子传云:「世人谓『师之诗雅淡真率,上欲窥陶、白,而下有雁行苏、黄句,即未脱子瞻烟火,雅不乐与宋人同烟火。如参寥自有为参寥,非第以子瞻重也。』斯言得之。」这是说道潜之诗远承陶渊明、白居易,同时受苏轼之影响,持论可算公允。明人杨德周亦云:「或谓师以坡公重。夫不见坡公在黄州,京师士大夫以书抵公,有云闻公与诗僧相从,固东山胜游。此言殆是为公设。是知当时士大夫已谓师重坡公矣。何独谓师以坡公重?」又云「参寥即不与坡公游,亦必不没参寥本色,乃必引之为名航
《苍山方言志》中罗列山东话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指出山东人学习普通话的要点,叙事详明,切合实际,充分反映出山东方言研究的水平。这里就字音和句法选些例子来说。%26nbsp;
胡平生、张萌译注的《礼记(上下)(精)》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自西汉郑玄作注以来,《小戴礼
《中国经学》第三十二辑,在“经学义理”“经学历史”“经学文献”等栏目下,汇集了包括刘斌《郑玄的感生说与圣人有父说新探》、王赫《五礼、异代与尊卑:汉唐礼学体系建构的一些视角》、谷继明《王船山的易图学建构及其哲学意义》、毛朝晖《清末政治与经学教科书的诞生:从梁启超到王舟瑶》在内的13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的论文和3篇书评札记类短文。从经学文献、出土文献等原点研究出发,对儒家传统文献进行有深度的解读和研究。本书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
晚明湖州闵、凌、茅、臧四大望族到底有多少成员参与晚明的书籍编刊活动,他们的生卒年、字号、斋名、身份等基本信息情况如何,编刊的具体内容是什麽,共刊刻了多少书籍,各自处在什么阶层,编刊心态怎么样,聘雇过多少写刻、绘刻工,这些问题目前学界都没有作过全面研究。笔者据相关家谱、方志书目以及对现存四大望族所刊书籍的目验情况,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与统计。
《中国经学》第二十七辑,在“礼学研究”“经师研究”“出土文献”“经学文献”“书评·书讯”等五个栏目下,汇集了包括辛德勇《由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越公其事〉谈及春秋末期吴国的都城与〈禹贡〉三江问题》在内的13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的论文和3篇书评札记类短文,从经学文献、出土文献等原典研究出发,进一步对儒家传统文献进行有深度的解读和研究。 通过对传统典籍的研究来解读小问题,以大看小,又以小见大,突出经学典籍对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本书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
......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传世宝典。 “四书”“五经”是千百年来历代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治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古圣先贤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它采用原译文对照的形式,精选原书中千古流传的珍句名篇,以的视角解读最传统的文化经典,以的形式整合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带读者跨越千年时光,与古人作一番心灵交流,全面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
。。。
《刘孝标 引书研究:经部和子部》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刘孝标《世说新语》中的经部和子部引书进行了研究。包括引书书名的确定,经部、子部引书的文献考察等。具体内容包括:前人的刘《注》引书书目研究;引书的概念、书名和分类;刘《注》经部引书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