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茶经》做了注释,并收录了作者在校注《茶经》和梳理唐代茶文化过程中的随笔。主要包括:《茶经》的秘密、茶史第一公案等内容。《续茶经》部分包括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等内容。
正本清源 传世经典 原汁原味 养生养心 养生是一门人人必修课。 养生就是认识生命规律,把握生命本质。 养生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养生调整我们的人生态度,完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协助我们主动规划人生,积极、健康地生活。 中华养生经典 ,让我们潜心品味先人的养生智慧,深刻领悟专家的精彩点评。
中华文化讲堂编订的《国学经典诵读本》遴选中华 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经典三十余种。全书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和注音均参考历代注疏和诸家版本,严加考证,以求 善。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心经金刚经》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心经》、《金刚经》在 中的地位,不仅体现着原典精神和 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们的影响并且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根本经典。它主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反对渐修,提倡顿悟佛性。它把印度佛教中蕴含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精神的影响下,形成和其特有的重现实和人生的特点。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我国部传纪体断代史,也是的传记文学作品。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汉书》与《史记》相比,其体例已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 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传中。《汉书》所记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往往移用《史记》,但多有改造,除了个别字句的改动、材料的增删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剔除《史记》原文中的“谬于经”的思想,而代之以儒家经典的正统思想。《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全面完整的反映了西汉的政治和文化面貌。 本书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示,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谨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亲戚朋友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书中收录最多的是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总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内容丰富。见解,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五十九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四十四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难所记载。目前中国保存有《金刚经》六种原译(均存于《大藏经》中) 《坛经》的哲学思想,据法海本,主要是把"真如"视为较高的世界本原,说:“于自性中,万法皆见”;“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自性”指精神本体“真如”。又说:“般若常在,不离自性。”“般若”即佛教智慧,认为"自性"中本来具有智慧。《坛经》宣扬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先验论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深远影响。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百子图》是伯实先生的力作,整幅画卷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孩童稚趣的心理和天真可爱的象貌。《百子图》充分显示了伯实先生源于古法又勇于创新的现实主义手法。 工笔人物画以线条的造型最为重要,线条的表现力,直接影响到整幅的成败。伯实先生婴戏图的线条,精细而不失力度;灵动、准确、飘逸、凝重、流畅、顿挫;既矜持又果断。轮廓线描时如针叶;时如游丝;时如琴弦;时如铁线;笔笔到位,条条见功。“业精于勤”,伯实先生不分寒冬酷暑,天天坚持作画从不间断。其实,一位有成就的画家,不管他的观念多么超前,他的手法多么富于个性,最终都无不遵循着继承传统,勤学苦练的精神。伯实先生同样没有例外。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分为三部分:上篇介述《资治通鉴》主要编修者司马光、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生平及其志业,简叙《资治通鉴》编修的缘起、意义、结构与实际工作的概况。 下篇则是选择《资治通鉴》所述的内容,依照原书周、秦、汉、魏诸纪的次序,做扼要的介述和讨论。每一专题即成一节,原则上分就司马光的选择观点、叙述方式、评论意见等,加以介述。 最后部分则是结语,交代了一些在前面两部分不便介述的事情,也将前二部分的某些问题做一综合解释,协助读者对《资治通鉴》全书做综合了解。
《菜根谭》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蕴涵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其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论语译注》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智慧的理想读本,全书结构谨严,除原文之外,还设有题解、注释、译文、名家品论语等栏目。“题解”中不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对原文意旨以及历史背景的点拨;“注释”和“译文”是对原文
格言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几千年来的人生修养与生存智慧,是一种能够给人以告诫、劝勉与激励的名言警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诵与总结,这些经典格言以言简意赅、意味隽永的文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书系清人金缨所编,收录格言十一种,分学问、养生、品格、从政、祸福等篇,其说理之切、择言之赅,字字精准、富有哲理,确为一部济世良书,值得一一细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