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绍纲先生是当代易学名家,其易学研究坚持孔子开创、王弼弘扬的义理传统。《周易阐微》是和其师金景芳先生合作完成《周易全解》之后,觉得意犹未尽,而另行撰写的,是20世纪义理学派的代表作。此书对易学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周易》的性质、作者、筮法及其中蕴涵的哲学、《易传》思想归属、历代象数的评议等,根据传世文献,并结合20世纪新出土简帛文献作出新的阐释。作者认为《周易》在孔子赞《易》后已由卜筮之书变成为哲学之书,其核心是人生论。
《白话四书五经(全3册)》包括《四书》和《五经》两部分。《四书》含《论语》、《孟子》二书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宋代淳熙年问,我国著名教育家朱熹将这四种著作用作小学教科书,为它们作了注解,名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一名得以流传。 《五经》包括《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著作。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五经》中的《礼》,汉代指《仪礼》,后代指《礼记》。《春秋》后来又与《左传》合并,称《春秋左传》。因《四书》和《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同是士子求取功名的之书,所以后人将其合刻为《四书五经》明代已有学人将“四书五经”用于书名。 《四书五经》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正宗传统,对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南亚汉文化圈产生过深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