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是我国古代四位大儒家孔子、孟子、子思、曾参的代表作。1190年(南宋光宗绍熙元年),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从《礼记》中把《大学》、《中庸》两卷抽出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刊刻问世。 这部《四书直解》(原名《四书集注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万历首辅(宰相)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专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而万历皇帝即位时只有十岁,张居正用《四书》教育皇帝,要让万历皇帝做一个象唐太宗那样开明的君主。讲经同时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和锐意进取的改革思想。 据《康熙朝实录》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三十日(1684年6月12日),康熙帝在批牛钮、徐乾学等讲官的奏折里写道:“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 今本
“四书五经全本译注”包括《大学译注》《中庸译注》《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诗经译注》《尚书译注》《礼记译注》《 译注》《左传译注》。《四书五经全本译注》遴选我社已有译注类资源,是为中等水平读者阅读而编著的普及读本,译注者充分把握“四书五经”成书背景与前人注疏的流变,并广泛吸收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章节以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进行综合阐述。译文简练准确,既 程度保留原典精华,又贴近读者需求,阐发经典微言大义,时至 仍然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四书》是我国古代四位大儒家孔子、孟子、子思、曾参的代表作。1190年(南宋光宗绍熙元年),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从《礼记》中把《大学》、《中庸》两卷抽出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刊刻问世。 这部《四书直解》(原名《四书集注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万历首辅(宰相)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专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而万历皇帝即位时只有十岁,张居正用《四书》教育皇帝,要让万历皇帝做一个象唐太宗那样开明的君主。讲经同时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和锐意进取的改革思想。 据《康熙朝实录》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三十日(1684年6月12日),康熙帝在批牛钮、徐乾学等讲官的奏折里写道:“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
《诗经》本称《诗》,列为儒家经典后称《诗经》。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首。相传周王室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是为“采诗”,因而辑集成诗集。据《史记》等书记载,认为《诗经》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而否其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产生地域为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其中《国风》大都是民歌,《雅》多为宴会乐歌,《颂》多为祀神祭祖之诗。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优秀诗篇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极富艺术感染力,因而为历代所推崇。汉代传《诗经》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
《四书》是我国古代四位大儒家孔子、孟子、子思、曾参的代表作。1190年(南宋光宗绍熙元年),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从《礼记》中把《大学》、《中庸》两卷抽出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刊刻问世。 这部《四书直解》(原名《四书集注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万历首辅(宰相)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专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而万历皇帝即位时只有十岁,张居正用《四书》教育皇帝,要让万历皇帝做一个象唐太宗那样开明的君主。讲经同时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和锐意进取的改革思想。 据《康熙朝实录》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三十日(1684年6月12日),康熙帝在批牛钮、徐乾学等讲官的奏折里写道:“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 今本
这部关于《尚书》研究的论文集,是编者汇集长期诵读和不断研究《尚书》过程中所撰文章而成,不过尚未尽《尚书》全书,只是汇集已发表或正在安排发表的论文而已。粗粗回头看了一下,除简述《尚书》学历程者外,主要只是谈了《尚书》的周初各篇,虽然很想继续写下去,但因自己年事已高(今年八十有八),纵使能继续写一点,显然已无法完成《尚书》全书各篇的研究工作了。这在自己是沉重怀抱着的遗憾!不过编者小有所为者,已费三十余年功力撰著成一百六十万字的《尚书校释译论》一书,稿交中华书局,已承关怀争取今年出书,但以内容繁重,显然将待明年了。那不是对《尚书》的评析研究,而趋重对《尚书》全书。自然规律使年龄即将届九十的编者无法完成整理《尚书》的宿愿,只能将抱恨终天了!仍然只能像颉刚恩师那样,殷殷期望后起之彦了
无
《论语》是一部道理书。其所说道理,非一种之道理,乃道理赅遍、无出其外者;而其所以言说此惟一之道理者,又非“托之空言”,乃落于实事实情,又足以泛应曲当。在对于《论语》的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作者以朱子《论语集注》为楷模,以“读者”为自我身份期许,逐篇逐章、逐句逐字地对《论语》进行品味、寻绎,一扫清人解经习气,独会儒家哲学之大纲领。比如,(一)儒家之道作为天下共由之道,而不仅仅作为儒门之特别教义;(二)此道理之本体可以直观直击,莫隐莫遁;(三)直观此道理者乃本心天明,昭昭灵觉,不昧而难欺;(四)道理本体发动不已,发动为用,则处处落实,而为秩序规矩,而为理路统绪;(五)规矩、统绪皆是用,用处不但见体,作用亦是成体;(六)然与应然不一,所以然与所以应然不异;等等,对于这样一些儒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