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儒家经典之著作,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籍之一。论语作者大致可以确定为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在战国至汉朝前期,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政治、文化、教育经典性的地位,但其内涵远不能用今日任何学科分类纳入。历来版本较多,记言记行生动简洁,孔门诸儒形象、彼时社会场景跃然纸上,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个人修养的意义引人入胜。
《四书章句》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孟子》四个部分,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五经并为儒家经典,在古代学校教育中占有*的垄断地位。宋以前,五经立于学官,唐颖逹《王经正义》是官定的经书注释。宋诗,程颐、朱熹尊崇《大学》,春为〔初学入德之门〕尊崇《中庸》,奉为〔孔门傅授心法〕,因而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经书,为之作注,使之与五经并列。四书注释,历来以朱熹之注成为后来不可动摇的典范,这是因为朱熹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并进而将之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为以后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理学。元、明、清、封建统治者推崇理学,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定为科举取士的之书。 朱熹(1130 1200),南宋学者,理学家。字符晦,一字
《山右丛书 初编》是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山西大学、山西社科院等学术机构集中各方力量对其进行点校,并专门成立山右历史文化学院这一机构来统筹安排,耗时近5年。原书为套装,合计12册,为方便读者阅读,特推出单行本。 《四书说》(外三种):本书原为《山右丛书 初编》的*册,由辛全的《四书说》、彭作邦的《周易史证》、乔松年的《纬捃》、宋在诗的《论语赘言》等四部分组成,是明清时期山西学者对《四书》和《周易》等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