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志林》是苏轼自元丰至元符二十年间的杂说史论。《东坡志林》内容广泛,无所不谈,不但记载了许多的朝野大事,也融入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其文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后世小品文的风格。
常建,盛唐诗人,与王昌龄相友善,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名位不显,字号爵里不详,沉抑下僚,做过盱眙尉,诗家多称之为“常尉”。常建虽然只担任过县尉这样的卑职,但在唐人的心目中,他的诗歌地位却很好高。
《北平笺谱/古刻新韵》以古代经典刻本为底本,予以影印出版。旨在反映中国古代的版画艺术水平和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就。全书图文并茂,既具可读性,又具可观性,对了解版画史、艺术史具有重要价值。《北平笺谱/古刻新韵》是郑振铎先生和鲁迅先生合编。《北平笺谱/古刻新韵》共收木刻套印彩笺三百十幅,瓷青纸书衣,线装,六册一函。
《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氈椎闲话》是作者平生所作碑帖题跋的结集,对数百种碑帖的版本流传及书法艺术特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根据内容性质及来源,书稿分“毡椎闲话”“毡椎续话”“金石杂咏”“论书韵语”,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扬雄所著的《方言》开辟了中国方言文字学。《方言》是一部方言地理学著作,是研究[汉代]方言、[汉代]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史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是中国最早的方言研究专著,同时也是世界上部方言著作。本书对这一汉语著作做了深入的分析,对理解和研究《方言》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本書所收論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的《郭在貽文集》,必要時也參考了此前或此後出版的《訓詁叢稿》、《訓詁學》、《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等。論文内容一仍其舊,編者只是做了部分引文的核對工作,糾正了原書若干排版錯誤。本書收入此篇時據段注原文補正。另外,本書還作了一些異體字的規範工作,如《叢稿》、《文集》中《西廂記》、《董西廂》的“廂”多作“厢”,本書改從繁體規範用字作“廂”。
《北平笺谱/古刻新韵》以古代经典刻本为底本,予以影印出版。旨在反映中国古代的版画艺术水平和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就。全书图文并茂,既具可读性,又具可观性,对了解版画史、艺术史具有重要价值。《北平笺谱/古刻新韵》是郑振铎先生和鲁迅先生合编。《北平笺谱/古刻新韵》共收木刻套印彩笺三百十幅,瓷青纸书衣,线装,六册一函。
本書所收論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的《郭在貽文集》,必要時也參考了此前或此後出版的《訓詁叢稿》、《訓詁學》、《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等。論文内容一仍其舊,編者只是做了部分引文的核對工作,糾正了原書若干排版錯誤。本書收入此篇時據段注原文補正。另外,本書還作了一些異體字的規範工作,如《叢稿》、《文集》中《西廂記》、《董西廂》的“廂”多作“厢”,本書改從繁體規範用字作“廂”。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许多的思想家,老子就是其中之一。有人对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生,充满了好奇,也有人把他的人生哲学奉为行动指南。那么老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尚书学史》是上古史研究学者刘起釪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共分为九章,对《尚书》的产生与定名,篇目流传情况,以及从先秦到近代,各派学者对《尚书》所进行的研究,进行了清晰的整理考述,地叙述了《尚书》学发展流变的过程。书中引录了大量文献材料,从经学到史学,从古代到近代,为读者提供了全面参考。
《诗经二南汇通》是作者正在撰写的《诗经汇通》的部分。 《诗经二南汇通》旨在集历代研究之大成,折中众说,以求其真。《诗经》每一篇,研究者都成百上千,歧说之多,世所少见,“诗无达诂”,已成共识。笔者参考中、日、韩三国《诗经》专著四百余种,与《诗经》有关的学术笔记三百余种,凡肯定一说,必有所因;凡新立一说,必有所据,且必深究旧说之误及所以误。力求言必有根。
作为一种版刻研究的参考资料,收录范围包括了四个部分: 1、版刻名词。包括各种版本名称(地区、时代、出版机构等)、印纸、款式、装帧以及一些习见的书业用语。 2、刻字工人。范围一般至清代乾隆前后为限,记录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所雕刻的图书)。收录总数虽逾万条,不过限于见闻所及,当还有不少遗漏的,有待于今后的增订补充。由于他们所署姓名,很多使用简写字,按照著录原则,凡查明原体字,或虽未查清楚,但确证为某字简写而来的,则一概著录其原体字;其简写字或用括号,或在条前以“或署××”说明之;简写、原体并见者,一般以简写字作“见×条”,但个别如裘裕、金时亨、龚华、熊汝敬等,已习惯沿用了“求裕”、“时亨”、“弓华”、“汝敬”,本资料著录即以
《词诠》,本书是我国文字研究方面解释虚词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取古书中恒用之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及一部分之代名词、内动词、副词之用法,加以说明,首别其词类,此说其义训,终举例以明之。本书与作者所著《高等国文法》相辅而行,前者释词,后者释文法,读者兼读两书后,庶几可会通我国古文法,于读书得事半功倍之效。
本書所收論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的《郭在貽文集》,必要時也參考了此前或此後出版的《訓詁叢稿》、《訓詁學》、《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等。論文内容一仍其舊,編者只是做了部分引文的核對工作,糾正了原書若干排版錯誤。本書收入此篇時據段注原文補正。另外,本書還作了一些異體字的規範工作,如《叢稿》、《文集》中《西廂記》、《董西廂》的“廂”多作“厢”,本書改從繁體規範用字作“廂”。
元修《金史》是我们了解金朝历史很基本、很重要的文献,关于这部正史的编纂过程及其史源状况也是金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而欲探明今本《金史》之由來,又必须对金代纂修本朝史及蒙元历次编修金史的情况有清楚的认识。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广泛蒐罗史料,就金史纂修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论述金代的修史制度,其次梳理蒙元时期金朝旧臣及元人编纂金史之始末,复次分析元修《金史》的史源问题,分别对本纪、志表、列传各部分的史料来源情况加以蠡测。
本書所收論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的《郭在貽文集》,必要時也參考了此前或此後出版的《訓詁叢稿》、《訓詁學》、《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等。論文内容一仍其舊,編者只是做了部分引文的核對工作,糾正了原書若干排版錯誤。本書收入此篇時據段注原文補正。另外,本書還作了一些異體字的規範工作,如《叢稿》、《文集》中《西廂記》、《董西廂》的“廂”多作“厢”,本書改從繁體規範用字作“廂”。
《天一阁藏<四明丛书>珍稀文献图录》收录文献按内容依次分为三类,书志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基本形态,二是著者及内容简介,三是版本及文献价值考证。书影选取有代表性者,一般包括封面、首卷卷端和有特别价值之叶(如有批校题跋者)。
《慎子(繁体竖排版)》包括:序、内篇、外篇、慎子逸文、录、孙毓修跋、慎子集说、事实及卷帙、学术之真谛及其批评。
《湖湘文库:南岳志》由李元度所著,主要内容包括:星度、图说、形胜、祠、祀典、前献、仙释、书院、寺观、古迹、物产、金石、艺文、杂识等等,极其丰富。有分时叙述、系统全面、征引广泛等特点。
《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氈椎闲话》是作者平生所作碑帖题跋的结集,对数百种碑帖的版本流传及书法艺术特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根据内容性质及来源,书稿分“毡椎闲话”“毡椎续话”“金石杂咏”“论书韵语”,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