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集地理志、方物志、民信志于一体的上古奇书,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最古地理书,也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物种演化、地理变迁的传奇之作。《图解山海经》以图解的方式,将《山海经》中的各个元素以及藏在其背后的文化进行简洁而详细的解读,是图书爱好者的收藏阅读佳作。
《范仲淹》是一本以范仲淹为主角的历史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生。人物、事件基于历史事实,细节想象合情合理。作者笔力晓畅,善于从宏大背景引入,层层渲染,筋骨分明。描绘了北宋初年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刻画了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形象。从寒门孤贫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政坛 ,出将入相,成为宋代大批士大夫的精神楷模,范仲 淹的成长经历给每个人以启示,展现出别样的英雄主义。作为黄庭坚、朱熹口中的“ ”人物,在 的重担下、历史的节点上,他能否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改变世道人心?本 书将为读者揭晓答案。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全书共十八卷,记载了四十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个神怪异兽,仅三万一千余字,却包含地理、历史、神话、 、民族、植物、动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它深刻并鲜活地反映了上占时代的生活图景,以丰富离奇的幻想和浪漫诡异的笔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广而久远的影响。 《山海经》不仅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广大读者获得古代知识的宝库。要了解古代的山川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怪、金玉珍宝、神话故事, 《山海经》。但是,由于这部书年代久远,文字艰深难解,许多读者因为文字的障碍,不能饱览其全部风采。鉴于此,我们推出了这本《彩图全解山海经(超值
本书收录金石学家周季木历年所得古代刻石131品,所收文物年代上起周秦,下至晋宋,精拓缩影石印,前有周氏编目,并详载原石尺寸及著录情况。周季木是民国时期 金石藏家,以收集刻石、玺印、古陶闻名于世,所藏文物按门类各有图录,其中《居贞草堂汉晋石景》著录刻石,《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玺印,《季木藏陶》著录陶文,所收藏品都是周氏家藏之精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以年代为序,著录至1929年为止的周氏所藏精品刻石名目,并各附拓片,堪称一部难得的古代金石图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同“厚”)讳,取名贽。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佚文、考原委等。
《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本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120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异文、考原委等。
本书按照《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编撰要求,选诗5首,词56首。依照词作内容,按春景([瑞龙吟]至[一落索])、夏景([满庭芳]至[诉衷情])、秋景([风流子]至[夜游宫])、冬景([红林檎近]二首)、单题([解语花]至[菩萨蛮])、杂赋([绮寮怨]至[虞美人])、补遗([关河令]至[烛影摇红])为序编排。每首诗词除“题解”外,分别予以“新解”、“新评”。“题解”除介绍有关词牌外,对词的写作时问、地点、时代背景尽量予以交代;对于难以索解的只好阙如。对于误解的词牌如[过秦楼](“水浴清蟾”),径改作[选冠子];对词牌的异名、别称加以详细辨析。在“新评”、“新解”中,我们参阅了数百种有关著作、论述,对原词中的异文择善而从。“新解”主要注释字词,分段释义,辨析疑难,纠正误解。“新评”主要对该词流传情况、历代评论加以梳理,对溢美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古代有名诗人,也是宋代诗人中对后代影响很大的人。 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思想内容的核心。在南宋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与否的鸿沟,区分在对北方女真贵族统治集团的南侵是坚持抵抗还是主张投降,对我国的国土是主张统一还是听任分裂。陆游坚决站在抗金者一边,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扎根在现实斗争的土壤之上的。 其次是对南宋投降派的苟安偷生的愤怒鞭挞。大地主官僚所支持的南宋政权,是为了保持他们在半壁江山内对农民压迫剥削的阶级利益,不惜对敌人无耻屈膝。他们杀害和排挤了抗金的将相,自己在西湖上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在作品中,对他们作了愤怒的谴责,表现了自己“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的反投降精神。 陆游诗的主要内容,是
唐才常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其著作版本,主要有1898年长沙刊本《觉颠冥斋内言》四卷(1902年夏重新铅字排印),1900年刊本《浏阳二杰遗文》(第二卷即唐才常遗文),1980年中华书局版《唐才常集》。上述三书均只收录了唐才常的部分著述,还有大量的作品散见于《湘学报》、《湘报》、《民权素》、《大陆》、《亚东时报》等清末民初的报刊,唐氏家属和一些图书馆也藏有唐才常的手稿。《唐才常集》以《觉颠冥斋内言》为主体。该书是唐才常生前刊行的专辑,由其弟子邹柽贤编辑而成。此次整理,即以长沙刊本为底本,加以校点。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唐氏散见于各报刊的论文、书信、诗赋等若干篇,大部分是对研究晚清历史尤其是唐才常维新思想有价值的文献。
通制條格不仅是元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书,还收录了不少有关元代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史料,十分可贵。前北平图书馆於一九三零年据旧藏明初墨格为本残卷影印出版,为仅存之本。近年来,以此本为底本,有日本小林高四郎、冈本敬二两位教授主持编著的通制條格研究译注和我国黄时鉴教授的通制條格点校本行世。
本书精选唐伯虎诗歌170首、词作9首、文6篇加以解评。作品底本及编次主要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周道振、张月尊辑校的《唐伯虎全集》为依据,并参校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陈伉、曹惠民编注的《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等书,评注主要参考了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洪仁选注的《唐伯虎文集》,及岳麓书社出版,陈书良主编的《吴中四子》中唐伯虎部分,获益匪浅,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末附“唐伯虎年谱简编”、“唐伯虎著作主要版本”、“唐伯虎研究主要著述”及“《唐伯虎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等助读资料。
《十通》是书名带《通》字的十部大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后,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加上前面『三通』,称为『九通』。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浔刘锦藻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是一套有关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共计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广博,规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更便于了解各项制度的沿革。它无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单位图书馆、数据室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