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隐遗密〉由《九真要》《九常记》《黄帝内经》(太乙版)《阴阳大论》四部分组成。皆是以自然现象、天地形物的变化来探究、阐释人体脏腑功能,用天地之理讲医学、讲人体的古典医学。皆是在道家、道教医学人士中,主要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至今未有刊行。其中〈黄帝内经〉与现在通行本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篇幅、内容,环是理论观点都有颇多差异。再如〈九常记〉所论之脏腑,是中医脏器学的开始,是五脏六腑说形成之前对人体器官认识的雏形。学习研究本书,可以使读者知晓在现在通行的中医理论学说之外,不同的学说和认识。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
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老子》、《庄子》是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中国道教的主要经典。 史传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焉《道经》,后四十四章焉《德经》,所以又名《道德经》。大约*后成书于战国时期。《老子》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展开,『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天道自然无焉是《老子》一书的主旨。书中宣扬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社会、人的同源同构互感的宇宙理论和朴素自然的辩证法思想,被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发展。可以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庄子则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最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
《饮膳正要》是我国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中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与传承中国的医药、食疗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每个民族又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不同,以及历史上各自形成的宗教信仰
王孟英是清朝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温病学家代表之一,创立了后世的温病学派。其医案影响巨大。张山雷也是清末名医,他认为王孟英的医案“临证轻奇,处方熨贴,亘古几无敌手”,推崇备至,他对王孟英医案的点评也很有价值。精选王士雄医案进行评点剖析,作为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内科教材,好评如潮。今将其析出为,重新分类,原文照录(需要解释者用“编者注”形式加以说明),并在案末附“原案”及出处。
邵兰荪是清末民初的江南名医,是绍派伤寒的杰出临床大家(绍派伤寒是浙派中医十大流派之一,列入重量非遗项目)。他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并无专著存世,只有部分药方因病者服药后有效而被收藏留存。《邵兰荪医案续集》(史介生稿本)是首次发现的由史介生编辑的邵兰荪医案真迹。此书原稿为未完成的手稿本,经原文解析、去重去残,可保留医案达700则,涉及668个病例,超过已经出版医案的总和,且其分类与《邵兰荪医案》一脉相承,医案类别更加丰富(共42类,多于《邵兰荪医案》的31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采用高清扫描原图222张,完整呈现史介生稿本原貎,后附释文,图文对照,方便研究、学习。医案分四卷,病证分类遵循手稿分类法,按医案顺序,标注序号。附卷收载《律正表》、《邵兰荪学术思想探讨》、《中药剂量的传统记录方
《孟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种,长于问答辩论,从体裁和章法上为先秦散文走向成熟的典范。共七篇,历来版本较多,各章节分合和注解各家也有不同,东汉赵岐分此七篇各为上下、共十四卷。《孟子》中的政论、对于人的修养和行为的言说,继承了孔子。对 天 、 命 的说法,又稍有不同,并在人性善恶方面的论述上更有所进。自汉朝置《孟子》为五经博士之一,后成为普遍的 四书 之一,早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此次我社将《孟子》列入文华丛书出版,增加了孟子传记、小相、圣迹图。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吉益东洞是日本古方派中的杰出代表人物。近日看了其撰写的《皇汉医学丛书》之《类聚方》、《药征》、《药征续编》后,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着作突出方证。 吉益东洞着作颇丰,其中《类聚方》及《药征》享有盛名。《类聚方》是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偏次,并集原书各篇中应用每方的辨证立法列于该方之后,后附作者的考证及扼要的按语。按语部分多为条文中症状特点的解释,其大部分又为方证内涵的解析。另外,吉益东洞通过《伤寒论》方证的分类比较,研究了药物的使用指征,着成了颇有特色的临床药物学专着《药徵》。可见吉益东洞学术思想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重心放在明确把握处方的适应证上,也正是基于此,才导致了他在诊疗过程中对具体病因和其它一些思辨性、理念性东西的强烈否定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 家训 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是中国历史上部著名的传世 家训 ,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在生活、仕宦、处世、文章、修养等各个方面告诫子孙。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显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诠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肘后备急方》八卷,东晋医学家葛洪编撰,梁代陶弘景补阙,金代杨用道附广,是我国中医方剂学目前重要著作之一,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常见病,尤其是各科急症,被公认为我国第一部急救学专书。《肘后方》历史传承演变情况比较复杂,在历代传抄、刊刻过程中,文字多有脱衍讹倒,内容方面有较多增补改编,也有大量文字佚失。沈澍农教授在中医文献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对本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广泛汲取历代医家研究精华的基础上,对本书作全新辑补,予以全方位校对和注释,对所有辑源文献均标出处。本书的出版,对现代读者读懂、使用本书,挖掘发扬其精华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
陶弘景以附经为说的方式整理魏晋以来流传的《本草经》传本,编成载药730种的《本草经集注》,该书采用朱墨分书合本子注的形式,使《本草经》原文与名医添附的内容判然有别。唐代显庆年间官修本草,即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拓展成《新修本草》,宋代开宝、嘉祐官修,皆沿用唐代传统,所以《本草经集注》的主体部分通过《证类本草》得以保留下来。本次整理为辑佚复原,以宋本《证类本草》为主,利用敦煌、吐鲁蕃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本及《新修本草》残写本,优选地恢复失传700年的《本草经集注》。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是古印度佛学大师世亲尊者(5世纪人)所造。全书由《本颂》(六百颂)和《释论》(八千颂)组成,是佛教重要论书之一。本论综合佛教有部、经部宗见而出胜解,义通大乘,指归上遂。全书内涵斗沛,意境深远,所涉及到的佛教名相极为广泛,又依严谨的量论(因明)法则理论解析,开阖有间,雄辩善巧,所以向被尊为 聪明论 ,亦为佛教入门著作。本书早由陈真谛法师所译,唐玄奘法师继而重译,称为 新论 。后,玄奘师门下如神泰、普光、法宝等在研习《俱舍》的同时各予注疏,见解纷呈。唐开元中,有传承法相学法脉的圆晖法师又节略各家义疏,兼摄会通,撰成《俱舍论颂疏》十卷本。是书惟解世亲尊者的《本颂》,简要遍览,广受欢迎,遂为汉地重要的《俱舍论》解本。当今大德智敏上师,青年出家,得法于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本书为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很平易的一本。” 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编是正文解说。在概论部分综合地论述了阅读《伤寒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正文解说部分则以《伤寒论》原文为中心对于认为在临床有重要价值的各条文进行解说。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者、教学者阅读。 《金匮要略研究》 本书为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
《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等编撰。全书共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早、*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是学习中医学的之书。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162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
《经验济世良方》,明·陈仕贤辑。成书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乃陈氏所集经验效方,考订医官孙字所集群书及所录良方,参合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会通纂定而成。 凡十一卷,以元、亨、利、贞分为四集,统贯诸卷。卷首始列通治诸病门,次述五十二门病证。各门之下,先为医论,详述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备举治疗大法、辨证施治之方,或列其常用之药,析其随症加减之法。医论之后,汇列诸方。此书选方广博,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诸病证。选方效验,宜于临床。 此次整理,以嘉靖三十九年(1560)沈宏序刊本为底本,参合多种版本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