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旸及其《乐书》简介 《乐书》二百卷,北宋陈旸撰。陈旸字晋之,生卒年不详,今福建闽清人,宋哲宗绍圣年间中制科,官至礼部侍郎,事迹见《宋史》本传。《乐书》的编写,始于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 1085),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献徽宗,前后40余年。《乐书》内容丰富,体例分明,图文并茂,篇章达1124条,图540余幅;征引丰富,考证细密,辨论精审,保存了不少现已散失的音乐资料。王世襄先生称《乐书》为 中国现存历史上较早出现的音乐百科著作 。 《乐书》的前95卷为儒家经典训义,后105卷为《乐图论》。卷1至卷95采摘《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文献中有关音乐的论述加以训义;卷96至卷188以雅、胡、俗分类论述律吕、乐器、歌、舞、杂乐;卷189至卷200为吉
内容介绍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被誉为 兵学盛典 和 古代第一兵书 。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祖籍齐国乐安。 孙子兵法 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
中医过去长久以来被无数西方医师视为过时的经验主义,而在欧洲曾经是深入了解亚洲思想的一种机会。所幸仍有一些对东方哲学怀有开放思想的人对中医深感兴趣,因而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能够以另类的逻辑切入中医,但依旧以数千年的耐心观察结果为依据。然而,中文术语的精妙加上入门困难, 令不少有心人为之气馁,直到半个多世纪前才终于出现了有关古代文献的一些正确译文。 东方科学的出现并非只局限于几个如诗一般的句法结构、几个礼节上的消费艺术。一些有关大自然、天文、宇宙的构成部分的领悟,已从文章中逐渐理出, 它对于西方科学原本有极大的帮助。很不幸地,语言的障碍不但再次成为阻力, 而且还加上白种人的骄傲,使其无法承认中国人能早在史前就发现了我们世界的一些原理。接踵而至的是各方令人遗憾的漠视,而中国过去受到战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是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书大致成于春秋末年,共分13篇,总计5900余字,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 兵经 、 百代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的论述,都是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8世纪时,该书传入日本,18
吴鞠通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近200年来,他所著的《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在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温热病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深远。严冰主编的《吴鞠通研究集成》全方位、多侧面汇集了鞠通其人生平、学说思想、学术精华、研究应用、传承发展等内容。《吴鞠通研究集成》把鞠通著作问世以来(1812—2009年),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工作者研究的著作、论文和科研成果等汇集成册。其内容的全面性、资料的广泛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价值的权威性皆属空前仅有。卷开一览,研究吴鞠通的学说思想和学术精华,尽在眼前。本书仿《中华古代名医名著研究集成》体例编写,是大型中医药文献丛书之一,是中医药界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医院、药厂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图书
《管子(共4册)》主要内容:《管子》旧题春秋管仲著,西汉刘向编订为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内容广博,包含了天文、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伦理等许多方面,是一部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以务实为特征的经世致用之书。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早年经商,后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被齐桓公尊为 仲父 ,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位霸主,使齐国走上了富强之路。管仲的事迹言论主要见于《国语 齐语》。
《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清高宗弘历敕命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希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高宗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其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法书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三希堂三帖自然首当其冲被收入,其余法书亦皆出自皇府,故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省称《三希堂法帖》。原刻石现仍完好,藏于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阅古楼内。 《三希堂法帖》共三十二卷,收入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
《茶经》,世界茶研究专著,三卷十章,涵盖茶叶栽培、生产加工、药理、茶具、饮用、历史、文化、茶产区划等。《续茶经》,清代较大茶书。订定补辑,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行考辨。颇切实用,征引繁富。
内容介绍 《永乐大典》是编纂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部大型类书所收录的古代重要典籍达八千余种之多,上启周秦,下迄明初,内容涵盖经、史、子、集、释藏、戏剧、平话、工技、医卜、农艺等,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这部古代大型百科全书共22,877卷,另有目录60卷,装订成书11,095册,全书共约3.7亿字,所收录的古代重要典籍达8000余种之多,它是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总结。《永乐大典》 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宋元以前佚文秘典,明初各种典籍资料尽收其中,所录图书均未删未改,一字不易,所收古籍从而得以原貌保存。全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南戏、北剧、平话、工技、医卜、农艺等无所不包。全书体例
《天工开物(套装上中下册)》共三卷十八篇,配以一百多幅插图。内容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为主,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产的所有领域。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 上海图书馆卷》之《宝砚斋印谱》,林皋篆,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编成。此谱一函两册。*册收录名家序言,第二册收录林皋篆刻作品。
《说文解字》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中文必借的工具书。东汉许慎撰。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后经北宋徐铉校定,将每篇分为上下二卷,共三十卷,收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即为当前通行本。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 中国式 的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可以说是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它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涉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
中国古代造园经典著作。 原名《园牧》,传日本,改名《巧夺天工》《木经全书》。书分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涉及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附二百余幅图。现据民国涉园本影印。原大原貌,仿真印制。书中有仿古宣印制折页图。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全书一共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所写。荀子主张 法后王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创 性善 论,强调养性;荀子主 性恶 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些都在《荀子》一书中得以体现。
中国书法是独步世界艺术之林的千古文化遗产,而古代石刻则是前人书法艺术的载体。历朝历代,乃至今日,人们学习书法的众多范本都是来自古代石刻的拓片。被人们临摹多、堪称中国书法典范的《九成宫醴泉铭》《伊阙佛龛碑》《圣教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等千古名碑,至今仍然矗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的辉煌。 有唐一代,尤其是初唐与盛唐时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达、影响力强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古代书体脱离隶书园囿,进入成熟美观的楷书时代。安定统一的强盛帝国与欣欣向荣的文化教育,造就了数不胜数的书法大师。从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到李邕、苏灵芝、李阳冰、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上百种精美的碑刻,奠定了唐代书法无与媲美的崇高地位。不仅如此,即使是唐代无名
碑刻造像拓本。一名《石桥五百尊罗汉像》。主要收录清嘉庆年间常州天宁寺五百罗汉碑刻,为清初拓本,书后有嘉庆戊午刘权之赞,胡观澜跋。拓本人物刻画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目前已知较早的碑刻五百罗汉代表作。现据清拓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