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书节选了部分精彩内容,以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为主,以原书顺序编排篇目,并进行简单的注释和逐字翻译,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内经知要》为李中梓所撰。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为明末有名医家,-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内经知要》是其影响较大的著作,对《黄帝内经》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内经知要》共有上、下两卷,分成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将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概括无遗,所以至今仍为后学者所欢迎。本次整理,以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扫叶山房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
《了凡四训》本为明朝思想家袁黄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尚荣、徐敏、赵锐译注的《了凡四训》分为原文、注释、点评三部分,并且彼此照应。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 本书以权威的金陵古本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选精校,辑录精华,保留了至今常见常用的本草,及切实有效的复方,原汁原味再现天下药典之精华,指导今人认识本草。
《陈子昂诗文选译(修订版)》内容简介: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今属四川)人,祖籍汝南(今属河南)。父亲陈元敬,官文林郎,好神仙之术,居家四十余年。陈子昂年轻时豪侠任气,十七八岁始折节读书。二十四岁登进士第,随即归乡隐居。睿宗文明元年(684)春到洛阳上《谏灵驾入京书》,得到武则天赏识并召见,擢麟台正字。武则天垂拱二年(686)从军,跟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永昌元年(689)秩满,迁右卫胄曹参军。天授二年(691)因继母去世归蜀守制。
《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与其在儒家经典中相同的地位,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真正算得上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位:“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算是对《易经》全面而重 要的评价,甚至无论从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它那样的重要影响。 本书精选古本正源,并兼采众家著作,经过精心的审校,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再现这部伟大著作的精华。本书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每卦独成一节,以原文、注释、译文三个 板块的形式,在力求保持《易经》原有意味的基础上,努力在读者和原著之间搭建起
《浮生六记》正文选用朱剑芒所编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为底本,该书于1936年刊行。之所以选用这个本子,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这个本子的校勘比较精,错误不多;二是它抢先发售刊出了第五、六卷,是一个“全本”。同时还参考了其他三种整理本,即俞平伯校点的《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罗宗阳校点的《浮生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和金性尧、金文南所注的《浮生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浮生六记》的注释为简注,内容包括一些难解的词语、人名、地名、诗文典故等,只要读者能大体读懂的词语,就不再出注。对所注词语,简要说明词义,不作征引和发挥。
《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的,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谋略学巨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它一直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 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深影响今人,享誉海内外。
白话佛经系列。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
本书中草书的起源,或言汉初,或言季秦,且有谓始于屈子草藳者,而皆失之拘泥!若以草书这构造立说,则章草或今草茂密整齐之组织,尚不曾见于汉初;若以草书之意义立说,则宋张拭所谓“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已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最为笃论!则亦可云远昉靈均之前!故吾人当以今日所见之草书法帖,及竹木砖石等材料为依据,然已有千余年之历史矣。文字为载记思想之符号,愈更利,愈适用,试观数千年来书体之演进,益征此理。而初为趨急赴速应运而生之草书,至后世仅重笃其个体之发展,而玩疏其係统之组织,致翻不若楷书之普及社会,至号憾焉! 先生法书炳曜寰宇,青年学子,最喜规抚,而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
国学无处不在,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以国学常识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闻逸事,融知识性、趣味性、全面性于一体。无论你学历如何,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就可以通过本书获取你最感兴趣、最需要了解、最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
本书收集的论文,除几篇涉及文学理论外,讨论的多是儒道思想的问题。张亨先生以现代观点来诠释古典文献,探索其中蕴含的意义;或取不同文化中相关问题相互参照比较,以设身处地与开放的态度理解传统思想。 林毓生先生认为:张亨先生的文章——尤其是那篇“《论语》论诗”——以达到世界的水平,是目前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的难得的、的作品。
《管子》是一部记录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战国齐国稷下学派言行、言论和事迹的书。《管子》是战国 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阐述的中国先秦时期货币经济思想,是极为难得的经济史资料。大约成书于战国 后期。西汉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
《内经》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科学论文汇集。全书贯串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天人相应”的恒动整体观,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精湛的理论体系;既有原则,又有方法,是中医学术的渊源,辨证论治的准则,两千多年以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医疗实践,并为中医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曾先后被译为日、德、英、法等国文字,是人类世界部医学巨著,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明珠,是历代著名医家成功的基石,是历代中医界公认的之书。 《内经》博大精深,文字古奥,皮毛易得,精髓难求。本书作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经验,发挥独立思考,剖字析句,提要钩玄,玩味外之味,听弦外之音,是作者读《内经》过程的实录记录,点滴体会。
《濒湖脉学》,明代李时珍撰。李时珍(1516—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一代医学巨匠,对中国医学发展有多方面的贡献,所著《本草纲目》举世皆知,推动了中医本草学发展,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史的瑰宝,其《濒湖脉学》一书,也是《脉经》之后,为世人推崇的脉学著作之一。自序述著书宗旨:“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宋代后,习医者多以《脉诀》为入门教材,因《脉经》文义晦涩,而《脉诀》采用歌诀形式撰写,便于理解与习诵,所以虽言词鄙俚,谬误颇多,仍是初习脉学者的读本。李时珍为纠正《脉诀》之误,总结《脉经》与历代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撰成《濒湖脉学》,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文体亦采用韵语,“以便习读,为脉指南”。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二十七种脉,主体
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化楷书的法则和规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其贡献卓著者,隋有智永,唐有张怀瓘,欧阳询,元有陈绎曾,明有李淳,姜立纲,清有王澎,蒋衡,等等,至清末黄自元,掇集前人要论,著成《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后称《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示》)。它用精练、对仗的口诀,标准典型的例子,胪列出九十种楷书间架结构九百多年来,此贴对楷书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人们仍有些口授相传的书诀,加“一字无二脚”、“横长撇短不用捺”等等。约是从“九十二法”中提炼出来的。 据此四憾,欧、颜、柳、赵分体《九十二法》系列字帖,在研析大理楷书的基础上,以各家书体分册,选编各体典型例子,命名书诀与其书法形式统一,对九十二种法则,依据各种楷书的特点,各予不同的修订,使之吻合,对,片面的词句,予以修
《吕氏春秋选译(修订版)》是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它是在秦相国吕不韦主持下,由他的宾客门下集体编撰而成,其指导思想与吕不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昭襄王立其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虽有子二十余人,但他宠幸的华阳夫人无子,而庶出的公子楚,因其母夏姬不受宠幸,被派往赵国做“质子”(人质)。秦国数次攻伐赵国,赵国因此对子楚很不礼貌,子楚陷入困难的处境。吕不韦本是阳翟富商,正好此时在赵都邯郸遇到子楚,以子楚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而西入秦,通过多方活动,使子楚立为华阳夫人的嫡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