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原作者是明代万历时著名学者萧良有。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 全书通用四言。虽是短句,但上下对偶,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为主,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全书故事包罗万象,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 《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 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个顺口溜译本,之所以叫做《诗译》,是因为译者对《道德经》的智慧之殿怀有诗意般的神往。作为专业学者,译者曾经站在专业研究的当然立场上,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对《道德经》进行长期的研究,知道历史梳理和思辨解读是一条异常艰辛的攀登之路,对于更广大的非专业读者来说,那条路径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很不便利。所以我们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希望诗意或诗性思维的解读方式,是一条便利而且有效的路径,能够引导我们走进智慧之殿。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内容丰富。见解,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五十九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四十四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浮生六记》正文选用朱剑芒所编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为底本,该书于1936年刊行。之所以选用这个本子,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这个本子的校勘比较精,错误不多;二是它抢先发售刊出了第五、六卷,是一个“全本”。同时还参考了其他三种整理本,即俞平伯校点的《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罗宗阳校点的《浮生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和金性尧、金文南所注的《浮生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浮生六记》的注释为简注,内容包括一些难解的词语、人名、地名、诗文典故等,只要读者能大体读懂的词语,就不再出注。对所注词语,简要说明词义,不作征引和发挥。
《陈子昂诗文选译(修订版)》内容简介: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今属四川)人,祖籍汝南(今属河南)。父亲陈元敬,官文林郎,好神仙之术,居家四十余年。陈子昂年轻时豪侠任气,十七八岁始折节读书。二十四岁登进士第,随即归乡隐居。睿宗文明元年(684)春到洛阳上《谏灵驾入京书》,得到武则天赏识并召见,擢麟台正字。武则天垂拱二年(686)从军,跟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永昌元年(689)秩满,迁右卫胄曹参军。天授二年(691)因继母去世归蜀守制。
李春青主编的《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荀子(小学中高年级卷)》内容简介: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他是 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先秦 后一位儒学大师,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种主管教育的官员),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北师大名师伴我读荀子(小学中高年级卷)》阐述:荀子 的思想是“性恶论”。与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不同,荀子反对“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因此他十分重视人们后天的学习修养,也十分强调礼法在塑造人性方面的重要性。在历 ,荀子的思想与学说并不算正统,但他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如果能利用少年儿童的黄金时期,有选择地给他们诵读一些经典之作,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孩子。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孩子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 为了让少年儿童有较好的读经教材,我们特地约请了高校的古典文献研究专家主编了这套《国家小书院》供少年儿童诵读! 本套书的特色是原文大字,加拼音,加译文,加注释。字大,可以节省目力;拼音,便于诵读;译文和注释,便于理解。 关心教育的家长,千万不可轻忽对孩子的读经教育,快快让您的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中来吧!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同时它又是一部政书,不仅包括了“二帝三王之道”,同时也是“七经的冠冕,百代的襟袖”,为宋人言心、言性、言理所出之处。在这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时也可以窥见古代圣王法天、修德、以仁义为怀的胸襟,指引我们当今的生活。
国学无处不在,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以国学常识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闻逸事,融知识性、趣味性、全面性于一体。无论你学历如何,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就可以通过本书获取你最感兴趣、最需要了解、最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