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全书一共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所写。荀子主张 法后王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创 性善 论,强调养性;荀子主 性恶 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些都在《荀子》一书中得以体现。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集解校释》是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经书的注释著作,不仅历代史志均有记载,而且今本《十三经注疏》也采用此注。《论语集解》在《隋书?经籍志》中称为“何晏集”,后代目录学著作一般也题作“何晏集解”,只有《宋史?艺文志》题作“何晏等集解”。
本书收录了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学期间答复院内、院外学者的书信,以及平时对学生的示语和批语,是先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为正编、续编、补编三部分,论及书院教育的性质和特色,对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治学方法,从中可窥见其“因材施教,指点”的教育原则。学界认为“以书札论学者殆无过于朱熹、陆九渊。尚持此传统,而文字之美,内容之纯,先生之《尔雅台答问》可上比朱、陆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
《庄子义海纂微(上下)》由南宋褚伯秀撰。成于宋咸淳庚午(1270年)。其书纂郭象、吕惠卿、林疑独、陈祥道、陈景元、王雱、刘概、吴俦、赵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范元应十三家之说,而断以己意。多引陆德明《经典释文》,因本书主义理,不主音训,故不列陆书于十三家中。成玄英疏、文如海《正义》、张潜夫《补注》皆间引之,亦不列于十三家。宋以前解《庄子》者,梗概略具于此书。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论集结,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人2500年来的人生准则。宋代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而今它依然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本书添加版画图和注释、译文,选取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双色宣纸印刷,是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