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素问》和《灵枢》二书的合称,其存世久远,影响至深,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它全面而系统地记述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学术成就,内容丰富,理论完备,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中医学术发展史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传统中医学术思想的不竭源泉。王冰在《素间注》中称其乃 至道之宗 由于历代医家认真研读《内经》,因而 命世奇杰,时时间出气 ,中医学的发展呈现出 华叶递荣 的局面,殆无虚言。
近现代科学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全球,几乎冲决了一切与之不相容的传统文化和科学堤坝,而在世界东方,却仍然屹立着一个人类科学史上的奇迹——中国中医药学。它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的传统,经数千年的不断充实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有完整理论体系、丰富临证经验、精湛实用技术并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 我国中医药学属于世界,历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是近百年间,中医的命运却如同和氏之璧,屡遭摒弃,陷于困惑,几乎成为一个丧魂落魄的躯壳。今天,在“中医不能丢”的呼唤下,在“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指引下,已到了剖璞得玉之时。我们有责任让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中医药学不历千年而不衰的活力,而且还蕴涵着将主宰未来医学的超前内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医药学再一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再一次挺直腰身
本书首论医德医风,继则指导中药炮制后性能、应用变化,并提出药对为组方之基础,并以复习脾胃主要理论为先导,引出临床内科常见病39种,并举列临床验案,实用性强,可作师承制再教学参考,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学生、实习医师、西学中医师临床参考。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礼记?孝经》《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净土三经》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思维方式,对当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医道传承丛书: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繁体竖排版)》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今人学习与研究祖国医学的经典。鉴于善本古籍存世稀少,我们特以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广补注黄帝肉经素问》为底本,参照金、元以来多种《素问》善本及其他古代医学文献加以校核,希望向读者奉献一部内容相对准确,切近古籍原貌的读诵本。
《灵兰社稿》八卷,著者佚名,为临证综合性医著。稿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书的文字中,未见有清代咸丰以后的医著和医家。今据此点推测,书稿完成于清道光间,即一八五○年之前。 “灵兰”是古藏书之秘府。《黄帝内经素问》中有《灵兰秘典论》,明代以后医书也开始冠名“灵兰”称谓,以示珍重。例如,明代王肯堂有《灵兰书室医案》,民国时代何舒曾辑有《灵兰医书六种》等,但从内容、文笔和格调看,均与本书无涉。本书包括杂证六卷、锦囊药性赋二卷。药性赋也是围绕杂证用药所编写的歌诀,故本书实际上是论治杂证的专著。
《医家赤帜益辨全书》为明·吴文炳所辑综合性医书,成书于万历年间。十二卷,内容丰富,多辑录当时医界推崇的医家之论。所载多种医学歌括,尤适合初学医者习诵与临床医生实用。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为研究 馆员段晴教授、才洛太对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所藏 的四件佉卢文木牍进行解读分析的研究成果。通过对 佉卢文尺牍的转写、定名和内容的考察,作者认为这 些尺牍应出自斯坦因定名的尼雅13号遗址,反映了三 四世纪时鄯善王国的社会、经济、官制等情况,资料 弥足珍贵。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礼记?孝经》《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净土三经》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思维方式,对当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与《黄帝内经》同评共论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以阐明《内经》及先秦医籍的要言大义为主旨,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针灸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卓著,因而也被尊为“医经”。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内容简要,辨析精微,特别对诊脉、命门、原气、三焦、奇经八脉、五腧穴的属性及临床配伍运用,以及五脏虚损病、五脏积病、广狭两义的伤寒病、癫病、狂病等的认识和“补母泻子”针法、“泻南补北”针法等的创立,发《内经》之未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在编译时,以“注释为主,校勘为从”为原则,译文深得“信、达、雅”之旨,注释更是详尽明了'是学习中医理论的上好读物。
本册书为《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之二,收载《汇聚单方》、《备急良方》二书。 《汇聚单方》(全称《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七卷,明.吴勉学编辑(约十七世纪初)。该书按病症分为一百十一门,录一千四百六十余方,以汇聚众多民间单方、小方、验方为特色,有益于治疗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对考察药物功效也有重要的作用。然该书存世极少,濒临失传,国内又无明刊及全本,故取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明刻全本为底本予以影印。 《备急良方》为明末医家钱国宾着。钱氏曾游历各地行医,医术精良。其书多载单方、验方,也记录了作者的用药经验。该书国内无存,仅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明天启七年(一六二七)序刊孤本。今复制回归,予以影印。 以上二书可供中医研究、临床、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图书馆
本书首论医德医风,继则指导中药炮制后性能、应用变化,并提出药对为组方之基础,并以复习脾胃主要理论为先导,引出临床内科常见病39种,并举列临床验案,实用性强,可作师承制再教学参考,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学生、实习医师、西学中医师临床参考。
本书为前满洲医科大学东亚医学研究所研究业绩之一。著录古今医书1635种,附录238种,共计1873种,分为31类。著作体例,一般分为出典、考证、序跋、刊本及抄本四项,编者按语,随文附载。此次整理,悉遵底本次第,保留岡西为人自序,加以新式标点。底本之误,酌情修改,底本因所见之本序跋阙如者兹访得原本补录。作者及相关师友的传记、论文、照片一并附录。书后新编书名及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