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被历代医学家称为“医学之宗”。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此书虽托名黄帝所作,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跟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全书十八卷,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它包含了中医的主要学说,涉及养生学、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解剖学知识、针灸知识,还包括地理、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季候、风水、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汤头歌诀》,清代汪昂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汪昂(1615-1695),字讱庵,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汤头歌诀》选录300余首常用方剂,编为202首方歌,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祛寒、祛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收涩、杀虫、痈疡、经产20类,后附便用杂方。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卷一为上经,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卷二为中经,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卷三为下经,载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本书以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为蓝本,以梁朝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柳长华及吴少祯主编《神农本草经》等为参考,仅留本经原文,编制字母索引,便于随手翻阅、查找。明显错字,径直修改,不再出注。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被历代医学家称为“医学之宗”。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此书虽托名黄帝所作,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跟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全书十八卷,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它包含了中医的主要学说,涉及养生学、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解剖学知识、针灸知识,还包括地理、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季候、风水、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被历代医学家称为“医学之宗”。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此书虽托名黄帝所作,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跟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全书十八卷,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它包含了中医的主要学说,涉及养生学、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解剖学知识、针灸知识,还包括地理、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季候、风水、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濒湖脉学》,明代李时珍撰。李时珍(1516—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一代医学巨匠,对中国医学发展有多方面的贡献,所著《本草纲目》举世皆知,推动了中医本草学发展,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史的瑰宝,其《濒湖脉学》一书,也是《脉经》之后,为世人推崇的脉学著作之一。自序述著书宗旨:“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宋代后,习医者多以《脉诀》为入门教材,因《脉经》文义晦涩,而《脉诀》采用歌诀形式撰写,便于理解与习诵,所以虽言词鄙俚,谬误颇多,仍是初习脉学者的读本。李时珍为纠正《脉诀》之误,总结《脉经》与历代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撰成《濒湖脉学》,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文体亦采用韵语,“以便习读,为脉指南”。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二十七种脉,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