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画报内容反映19世纪末社会热点。朝政大事,三教九流,各国风俗景物,近代科学知识无不列入其中。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绘画采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
《二十四孝图绘本三种》是周殿富先生遴选清及现代著名画家三家绘本编著而成。分别是清代王素、任伯年和现代画家李霞的《二十四孝图》。三种版本,各有风格。王素本为此类作品中的麟角之作,画风古典精细,色彩丽而不艳;任伯年的作品,人物塑造与线条自有陈洪绶、任熊之遗响;李霞的作品则独具一格,笔墨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人物造型表情生动,既有传统中国画之画风,又集现代绘法技法于一炉。三位名家合集出版,既有欣赏价值,亦有收藏价值。
《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一至三卷为作者所藏晋唐至明代的书画真迹,四至七卷为刻帖和石刻,共二百一十六件。第八卷为寓目记。内容以记述、评品、议论为主,大凡作者之生平、品性,作品之风格、得失、流传、真伪等皆所关注,其所论述或承前人之论,或发己之所见,皆娓娓道来。又间插考据,罗列证据,疏通线索,也多有知见。但此书仅为「销夏」之作,所以考证之中多有舛误,大约仅凭记忆,不及查阅资料所致。虽然有所疏失,但其真知灼见仍为后人所重。《四库提要》评论说:「其鉴裁精审,叙次雅洁,犹有米芾、黄长睿之遗风。视董逌之文笔晦涩者,实为胜之。其人可薄,其书未可薄也。」附录收入孙承泽传记、序跋、四库提要、何焯撰《庚子销夏记校文》及孙承泽《闲者轩帖考》。
《三希堂法帖》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凡三十二卷。帖中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图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外,还精选魏晋唐宋元明书家一百三十五人的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真迹,名家题跋二百余条,共九万余字,印章一千六百余方,乾隆后又命汪由敦等人编出唐、宋、元三代褚遂良等十六人的楷、行、草书,名为《续刻三希堂法帖》,共四册。本书还特将清人陈焯奉敕编著的《三希堂法帖释文》一并影印附后,方便读者识别帖中字迹印钤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凡三十二卷。帖中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图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外,还精选魏晋唐宋元明书家一百三十五人的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真迹,名家题跋二百余条,共九万余字,印章一千六百余方,乾隆后又命汪由敦等人编出
《二十四孝图绘本三种》是周殿富先生遴选清及现代著名画家三家绘本编著而成。分别是清代王素、任伯年和现代画家李霞的《二十四孝图》。三种版本,各有风格。王素本为此类作品中的麟角之作,画风古典精细,色彩丽而不艳;任伯年的作品,人物塑造与线条自有陈洪绶、任熊之遗响;李霞的作品则独具一格,笔墨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人物造型表情生动,既有传统中国画之画风,又集现代绘法技法于一炉。三位名家合集出版,既有欣赏价值,亦有收藏价值。
《艺概》是作者刘熙载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晚年。全书共6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画报内容反映19世纪末社会热点。朝政大事,三教九流,各国风俗景物,近代科学知识无不列入其中。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绘画采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
《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画报内容反映19世纪末社会热点。朝政大事,三教九流,各国风俗景物,近代科学知识无不列入其中。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绘画采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
《鲜于光祖墓志》,元大德二年(1298)周砥撰, 赵孟頫书,墓石久佚。 上海图书馆编的《鲜于光祖墓志(鉴赏版)》为陆 恭藏明拓本,册端有沈树锈、梁同书题签,後有王澍 题跋。国家一级文物,极其罕见。
为了让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到精美的书法作品,编者们本着推陈出新、真实可信的原则,从《三希堂法帖》刊载的墨迹真本中精选了多位名家的两百多种传世墨迹,并将后来收集到的传世墨迹补充进来编成此书。这些作品现均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价值连城,难得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