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坎坷人竹。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文化界、教界没有人不知道弘一法师。他的音乐和书法作品如同他洁如霜雪的人格,早已家喻户晓。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讲求『文以载道』、『文如其一』、『字如其人』,崇尚人品和书画作品的同一性,认为『人品高,则书画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也高』。人
《石渠随笔》八卷是清嘉、道年间名臣阮元有关书画著录类的著作。阮元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史学术的研究,但对书画艺术等“末技”也独有会解,功力深湛。他持“艺术必与学问相通”(《提要》)之论,反对向壁虚造的“萧疏散淡”,讲求“一门一径,皆有考证”(《石渠随笔》卷二)。而他的这些艺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名作《石渠随笔》中。 《石渠随笔》是阮元于乾隆辛亥奉敕续编内府储藏书画为《石渠宝笈》时,随笔所记之著。在历时两年多的编纂过程中,阮元遍览内府秘藏,选其菁华,札记笔录为《随笔》一书。《随笔》中的许多精要考证,后多为《石渠宝笈续编》所吸收。虽然《随笔》中著录的书画作品基本都见于《续编》,但《随笔》的重要意义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鸿篇巨制的《续编》相比而言,《随笔》篇
印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包涵篆刻艺术、古文字学、金石学、书法、印谱以及印学史论等多个学科。 西冷印社创立于一九○四年,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社员,先后有一百余人,分布于各地,以及海外日、韩、东南亚,远及欧美等国家。他们大多是篆刻名家与印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收藏鉴赏家,终身或业余从事篆刻创作印学研究、印学艺术品鉴赏收藏,孜孜不倦,成果斐然.在爱社如家的精神影响与传承下,他们在离世之前,或留遗嘱,将自己所创作之佳品捐于印社,或将藏品无偿捐赠印社保存,传承后学,以光大印学的普及与研究,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发展篆刻艺术,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更好地弘扬『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光大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团结奋进、深研印学、普及提高、爱社如
《历代名画记》为部绘画通史著作,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誉为“画史之祖”。全书十卷,可分为绘画历史发展与绘画理论、鉴识收藏、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在当时具有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作者张彦远,字爱宾,唐朝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其高祖张嘉贞为玄宗时宰相,曾祖张延赏是德宗时宰相,祖父张弘靖是宪宗时宰相,其家族有“三相张家”之称。彦远幼承家讯,博学能文,工书擅画,精鉴赏,历官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迁舒州刺史,官至大理卿,尝从崔龟从、李荀撰《续唐历》。其人尤工书法,擅长隶书,书《三祖大师碑阴记》、《山行诗》等。此次整理,以毛氏《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参校嘉靖本和《王氏画苑》本,附录收入历代主要著录。
钟繇(一五一二三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书法家、政治家。传世钟繇书迹以《荐季直表》最为、最为可信。此表点画古朴,布局疏朗自然,有古雅、幽深之美,为历代书家所重。 《荐季直表》有多种版本传世,良莠不一。今选择善本三种以原大原色影印出版,以供参考、品鉴。
宋太宗淳化年間,出内府所藏古帖,命王著釐定,勒成十卷,即所謂《淳化祕閣法帖》(後多簡稱《閣帖》)。《淳化祕閣法帖》收録先秦至隋唐書法四百餘帖,爲歷代臨池者所重,然而‘真僞雜出,錯亂失序,識者病焉’,後宋米芾、黄長睿,明顧從義等均有考辨補正。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一書,綜前人之説,博據群書,辨標目,列真僞,别序次,詳考釋文,校勘書法異同,至今仍是臨習、研究《閣帖》的重要參考書。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前十卷依《閣帖》之卷次標目,後二卷乃其所著《古今法帖考》《論書賸語》,並非《閣帖》之考正,屬於附録性質。本書在清代多次刊刻,有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詩鼎齋刊本、冰壺閣刊本、蘭言齋刊本、後知不足齋本等,《四庫全書》《六藝之一録》亦抄録此書。此次出版,據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點校整理,原
全书342幅图,是月旦堂刻本影印本,作者为明代洪应明,成书于万历三十年(1602)。全书仙佛图谱并传记110人共8卷。前三卷记仙事,自老子至魏伯阳56人,尾附《长生诠》;后三卷记佛事,自释迦至法明和尚54人,尾附《无生诀》。全书释道分踪,一人一传,画面精美,线条细腻,有的艺术价值和版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