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禅室随笔》的作者为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清高宗弘历敕命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希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高宗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其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法书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三希堂三帖自然首当其冲被收入,其余法书亦皆出自皇府,故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省称《三希堂法帖》。原刻石现仍完好,藏于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阅古楼内。 《三希堂法帖》共三十二卷,收入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
《艺概》乃刘熙载论艺之作,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及《经义概》等六部分,分别从起源、发展过程及具体做法等层面对各体文艺进行了探讨。约略言之,《艺概》一书有以下价值:一,在传统
黄庭坚善行草书,学问文章与苏轼并称。其题跋文字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着作,理论价值和赏鉴价值兼具。《山谷题跋》是黄庭坚书画题跋作品的汇编,由晚明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编定,共九卷,完整反映了黄氏的艺术见解,对于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神奇秘谱》成书於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於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於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优选。
《燕闲清赏笺》三卷,为《遵生八笺》卷十四、十五、十六。作者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又号湖上桃花渔。生平不详。曾于北京鸿胪寺任官,后退隐故乡杭州,优游度日。高氏为明代戏曲家、藏书家、养生学家。是书除言种花卉法外,俱言赏鉴清玩之事。上卷为叙古鉴赏、叙古宝玩诸品、清赏诸论,中卷为论画、论砚、论墨、论纸、论笔、论文房器具、论香、论琴、养鹤要略,下卷为瓶花三说、四时花纪、花竹五谱。举凡古铜器、玉器、瓷器之辨识鉴赏,历代碑帖、名画、古琴之鉴别赏玩,文房用品之品藻,并葵笺、宋笺、松花笺及各色名香之制法等,均论述甚详。诵读该书,明季文士雅玩之情形,可见一斑,而种种风雅识见,足堪今日借鉴。此次整理,采取明万历十九年高氏原刊雅尚斋刻本为底本。
《三希堂法帖》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凡三十二卷。帖中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图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外,还精选魏晋唐宋元明书家一百三十五人的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真迹,名家题跋二百余条,共九万余字,印章一千六百余方,乾隆后又命汪由敦等人编出唐、宋、元三代褚遂良等十六人的楷、行、草书,名为《续刻三希堂法帖》,共四册。本书还特将清人陈焯奉敕编著的《三希堂法帖释文》一并影印附后,方便读者识别帖中字迹印钤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凡三十二卷。帖中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图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外,还精选魏晋唐宋元明书家一百三十五人的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真迹,名家题跋二百余条,共九万余字,印章一千六百余方,乾隆后又命汪由敦等人编出
本书主要包括《虚舟题跋》《竹云题跋》两部分。其中前者有《虚舟题跋》十卷、《虚舟题跋补原》三卷,后者为四卷。《竹云题跋》、《虚舟题跋》均系王澍生平临摹旧迹,各为题跋之作。全书所论对象颇为丰富,包括先秦至清代刻石、墨迹书法作品多种,还收录了少量论画题跋。王澍对于碑帖的考证态度颇为严谨,不主观异端,妄下结论。其论证是基于清代考证之风基础上的,将历史和书法风格紧密结合,从而使考辨论述更为详确。两书钩玄洞微,充分体现了王澍的书学思想,为学书者所珍。本次出版《虚舟题跋》部分以温纯刻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竹云题跋》以海山仙馆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书后附有历次刻本序跋,以便读者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