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禅室随笔》的作者为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古代版刻关圣帝君圣迹图》选编于清《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一书,《古代版刻关圣帝君圣迹图》由清康熙三十一年一二八九三一卢湛汇辑,初刻于康熙三十二年,至民国又有不同时期的多种刻本。图中五十多幅木刻版画叙述了关羽的生平事迹,情节丰富、故事连贯、人物生动、构图多变,可谓是一部精彩的黑白连环画,始刻者元人胡琦。
由袁枚著的《小仓山房尺牍/艺文丛刊》此书辑录的内容为作者与亲朋等相互往来的书札共三百余封。内容比较有趣,可读性强。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中国年画较早以唐代新年时画 神荼、郁垒 于门户的形式出现,宋明时期逐渐于民间流行并形成规模,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日臻多样,清代达到鼎盛。年画属民间美术范畴,民众把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遗闻轶事和新闻时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年画呈现,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与匠人,其流传形式也与春节民俗密切相关。新春佳节前,百姓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制作、张贴年画,祈福迎祥。这些题材多样的传统年画,不仅反映了民间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观念,更随着春节风俗的演变,形成了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多数地方依然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成为民间美术、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的《芥子园画传》三集即采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特藏善本之康熙版本,为早年大收藏家郑振铎先生捐赠之物,弥足珍贵。《芥子园画传》三集十册,分别为一集《山水谱》四册,二集《梅兰竹菊谱》四册,三集《翎毛草虫花卉谱》二册。王槩、王蓍、王臬、钱伟强、沈乐平编写的《山水卷(2)》为丛书之一。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芥子园画传》三集即采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特藏善本之康熙版本,为早年大收藏家郑振铎先生捐赠之物,弥足珍贵。《芥子园画传》三集十册,分别为一集《山水谱》四册,二集《梅兰竹菊谱》四册,三集《翎毛草虫花卉谱》二册。王槩、王蓍、王臬、钱伟强、沈乐平编写的《山水卷(3)》为丛书之一。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工程中的一部。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行当与流派、音乐和声腔、声韵和念白、服装、化妆、道具舞台、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全面、系统、立体的延续记录戏曲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吸收近年来京剧艺术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沟通中的*成果。同时书中辅以大量精美剧照、舞台穿戴道具图例、曲谱,充分做到文字与视觉形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翻译方面,本项目全部内容均采取双语(中、外文)对照的形式,便于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外国读者在得到生动细致的解读说明同时,又可以有直观地领略与把握。
弘一大师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人物。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李叔同出家后除了书法以外其他诸艺皆广。其实不然,从大师弟子留存下来及近年一些收藏家拿出来的部分绘书作品来看,李叔同出家后的绘画艺术依然笔墨精深,造庇护极高,是一座艺术高峰,只是不像书法那样较多流传于民间,藏在深山无人识罢了。 据专家考试,其绘画创作的时间大体在1929年至1933年间,时大师常在上虞白马湖或法界寺及慈溪居住。目前健在的弘一弟子张人希在鉴定了该作品后表示,弘一大师那坚实的西洋画基础,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在此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中国佛教题材美术史上也堪称精品。
《书史》,北宋米芾著,记录自己亲身赏阅的书法作品。该书虽非 史 的写法,但为 亲见 而非 耳闻 ,故可视为真实可靠的基础史料。《博雅经典:书史》对于其中的人物典故加以注释、翻译和解析,以勾勒出一个以米芾为中心的北宋书画鉴藏圈子。分析原文的主旨,强化对原文的理解,具体操作上既有对注释、译文的补充解释,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发挥,并尽力做到旁征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证书中所列事典,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米芾《书史》的内容,并认识其价值。 《博雅经典:书谱》重在论文,以阐述《博雅经典:书谱》奥赜为旨,对孙氏书法艺术成就不作过多分析,书中所附《书谱》原文妙迹俱在,无须再置一喙,仅于书中讨论有关行笔 迟速 以及 兼通 精熟 等问题时,适当引用《博雅经典:书谱》墨迹以阐释孙氏相关理论。 孙过庭编著的《
《程氏墨苑》为中国明代墨模雕刻图谱集。由明万历年间安徽歙县制墨大师程大约辑刻,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绘图,徽州黄氏木刻名工黄应泰、黄一彬等镌刻。《程氏墨苑》收录程大约所造名墨图案五百二十式,其中图版五十幅。分玄工、舆图、人官、物华、儒藏、缁黄六类,另有附录“人文爵里”。《程氏墨苑》是中国古代艺术水准很高的墨谱图集,程大约在墨的造型设计和图式安排上新意迭出,丁云鹏的图稿精丽绝伦,黄氏三匠的刻工勾凝断顿,线条细若胎毛、柔如绢丝,曲尽其妙。为明代四大墨谱中精者,堪称“国宝”。本次选定的是首都图书馆所藏明万历程氏滋兰堂刊本,该版本共二十三卷,保存完整,史学价值、艺术价值兼具,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全书分为四册。正文用纸为山东玉龙全木浆双胶纸,由安徽省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