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清高宗弘历敕命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希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高宗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其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法书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三希堂三帖自然首当其冲被收入,其余法书亦皆出自皇府,故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省称《三希堂法帖》。原刻石现仍完好,藏于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阅古楼内。 《三希堂法帖》共三十二卷,收入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 上海图书馆卷》之《宝砚斋印谱》,林皋篆,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编成。此谱一函两册。*册收录名家序言,第二册收录林皋篆刻作品。
碑刻造像拓本。一名《石桥五百尊罗汉像》。主要收录清嘉庆年间常州天宁寺五百罗汉碑刻,为清初拓本,书后有嘉庆戊午刘权之赞,胡观澜跋。拓本人物刻画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目前已知较早的碑刻五百罗汉代表作。现据清拓本影印。
《百美新咏图传(套装共4册)》是清代早期较有名的一部人物木刻版画书。《百美新咏图传(套装共4册)》以历史和传说中的百多位女子为题材,收录中国历代名媛佳丽西施、王昭君、杨贵妃等小传百篇,并配以图百幅及文人咏词二百馀首。辑图像、传记、诗词及书法于一体。人物镌刻清晰隽雅,形象栩栩如生,充分体现出画家精工秀丽的艺术特点。我社现据清嘉庆十年刻本影印,原尺寸制版,双色套印,线装出版,以期能更完美地体现中国古代精品版画的神韵。
内容提要 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文人高深的精神境界。书法 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 ,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古至今,无数热爱书法艺术的人将大量名家名作临摹、刻石,以期永久保存。不仅如此,他们还刊印了众多书法作品集,让这些瑰宝可以流传于世。从官府刊印的《昇元帖》、《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到私刻的《潭帖》、《乐善堂帖》、《停云馆帖》等,古人刊印的书法作品种类繁多,不可胜数。就影响而言,当数《三希堂法帖》的意义为重大。
御题棉花图,又称 棉花图 ,清方观承编,清高宗弘历题诗。本书为石刻拓本,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有图十六幅,阴文线刻,线条精细,通俗易懂,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优秀科普作品。其画法之精妙,刻技之多样,捶拓之精工,足以反映我国古代文化之深邃。乾隆皇帝对《棉花图》备加赞许,反复诵读,执笔为每图题七言绝句,共十六首,皆称颂农桑之语。
此两种为清代传奇,戈阳腔,《江流记》讲述唐玄奘之父陈光蕊故事,《进瓜记》讲述刘全进瓜、李翠莲还魂的故事,均系从《西游记》故事演 绎而出,多为清朝内廷演出戏曲。此次出版版本为乾隆皇帝御览戏曲五色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国内孤本。
清代编写的一部历代画家人名辞典。辑录上起上古黄帝,迄于嘉庆、道光年间画家共一千五百余人评传,以诗韵编次姓氏,依时代顺序,各列小传,从一千二百六十三种文献资料中采辑编成。后吴心教编著《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四卷刊行,对前书进行补充。据相关版本影印,并新编人名索引。
《神奇秘谱》成书於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於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於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