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没有内容
《列子》今本共有八篇,合共一百四十三章。其中,说理文字有三十五章,故事文字有一百零八章。《列子》*精彩的地方在于记录了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很多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汉族哲学著作,道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淮南子》原书
暂时没有内容
《 内七篇析义》是张文江先生关于《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的解析与试读。庄学集先秦学术之大成,以后又与传入的印度佛学印证,促进了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形成。庄学已渗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语言(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之类),深深影响了知识人的文化性格。今天解析庄书,不仅试图上通中国的古今学术,而且和世界上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可以相互比较之处。作者将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阐发深入浅出,见解深刻独到,值得加以留意。
这本《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部分。内篇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共十五篇,杂篇共十一篇,一般认为是他的学生或他的后学写的。总的来看,内篇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文笔的雄奇瑰丽上,都代表了庄子的成就,是全书妁精华部分。这一部分的文章,都是议论和比喻交错使用,而纯议论很少,主要是由趣味性强的寓言故事构成,篇与篇之间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有机体。 外篇和杂篇,一般是以篇首的两个字为篇名。篇与篇之间,甚至一篇内的各节之间,很少有组织与条理,因而一般称之为“杂纂”。”。 庄子的思想很复杂,不容易用几句话谈清楚。大体而言,他思想的主体有: 相信宇宙和人生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法则,即“道”。“道”主宰一切,人应该顺应它,不该违逆它;顺应它是正确的,违逆它就会造成灾难。他主张人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理论纲要,全书寥寥五千余言,阐述了“道”这个影响中国哲学思想的概念。它所讲的“道”远远超超了传统的仁义道德范畴,其所发明的是宇宙的奥秘,并把它用在治国方略和为人处世上,形成一种以柔克刚、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
《列子》原底本正文只有三万六千余字,而此次新补得二万四千余字,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这新补的两万多字,是传统《列子》一书中所未见的手新材料。其中包括《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说苑》等书中许多的故事,如“卞和献玉”、“楚王细腰”、“螳蜋捕蝉”、“飞卫学射”等。而“天地之外无极无尽”、“生异死白”、“蒲屦柳屐”、“善举秋毫”等诸妙语,均可证为列子所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老子、庄子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创者,于后世影响至巨。《老子庄子选》现列入“中文经典诵读系列”(繁体竖排)。该系列丛书根据二十年来王财贵教授在台湾推广“儿童读经”所编给台湾儿童的读本修订而成。除将读音依据普通话标准调整外,本书采用了繁体竖排的形式,以供外希望熟悉繁体字的儿童使用。其特点是大字、白文、准确,拼音仅作辅助之用,故作了“淡化”处理。 本丛书从选文、编排、审校到装帧、版式、用纸都融入了主编及编校、制作团队的心血和志愿;丛书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也适合喜欢传统文化的成年人诵读。
老子是中国最古的哲学与籍之一,在历史上曾发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广泛流传到国外,直至今日仍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称赞。魏晋以来,老子传本衆多,比较流行的是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汉初古本,但他们校定的古本篇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未能保留汉初古本的原貌。清代毕沅以来,校订老子者多家(如罗振玉、马叙伦、劳健、朱谦之等),但所据旧本,以唐碑、唐卷为最古,尚未见到唐代以前的写本。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中“常道”作“恒道”,表明系汉文帝以前的旧本,应是今存最早的古本了。帛书老子的发现是值得庆幸的。 帛书老子的出土,解决了许多章节中历来争論的问题。如通行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下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或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与下文“上仁为之
《吕氏春秋》集合诸子百家杂而不杂之言,包罗天地古今万物众生之理。全书的内容以儒家、道家的理论为基础,集合了各家之学说融于一炉,是中国汉代大统一时代前政治、军事、哲学、谋略思想的出色总结。
“阴柔” 的精要之处就在于:示人以柔弱,胜人以阴谋。它告诉人们要潜下心来用计谋,不跟对手硬碰硬。计谋的特性和功用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巧取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古往今来那些成功了的计谋,实施前都是韬光养晦,假装弱小,来稳住、惑乱和麻痹对方,然后伺机使出相应配套的招法取胜的。 如果你用数天时间,读完这本用通俗而又有趣的语言写就的智慧书,你就能深人了解老子谋略的阴柔精义。当然,如果你有兴趣、功底和时间去读老子文言文的原著,那很好。他的《道德经》才五千多字,半个小时就可读完了。而要想从本书中悟出丰富和精妙的思想和情趣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本书就是学养精深的林旭博士数百天辛勤劳作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