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是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书大致成于春秋末年,共分13篇,总计5900余字,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 兵经 、 百代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的论述,都是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8世纪时,该书传入日本,18
济一子傅金铨是清嘉、道间内丹家。他著作丰富,徒裔众多,在巴、渝地区影响极大。本书围绕傅金铨生平、著作及其内丹思想展开论述,以傅金铨《道数十七种》及相关内丹双修派典籍为基础,从丹道理论、丹法结构、丹经隐语等各个方面揭示傅金铨双修丹法之奥秘,并和与之时代详尽的道教双修、房忠、清修等等炼养学说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傅金铨乃至整个道教内丹体系获得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傅金铨《道书十七种》所倡言的“双修”丹法,由于其封建男权社会的历史背景而显得不无糟粕,但内丹双修派对于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结构的探讨是道教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清修派学说也多有独到之处。这也是此类研究意义之所在。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南宋薛尚功撰。薛尚功,字用敏,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生平事迹不详,绍兴中,以通直郎余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约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编次条理清晰,是宋代金石着述中辑录铜器铭文最丰富的一部。《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将钟鼎器物上的款识依样摹写,既有释文,又有考据。书中对器物铭文的考释不乏精当之处,较之同时期金石学着述中所着录相同器物的释文断代更为准确,从而使得本书成为南宋金石学的重要着作。但是由於作者所处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书中也不免有谬误,如所称夏器多为昊、越之物,商器中又掺杂周器,也有部分伪作器物,作为金石学初创期的着述,鉴别或有不精,在所难免。《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有石刻拓本和木刻拓本两种传世,石刻拓本只
今虞琴社创始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十月而有琴刊徽文之举。承各地琴人惠赐稿件。截至次年一月底。哀集已宏。遂以不从事编辑。原期于本社成立周年纪念日出版。
清代学者陆树芝的《庄子雪》是重要的《庄子》注释,影响很大。此次整理,据《中华续道藏》影印嘉庆文选楼刊本为底本,刻本印制不清处参考千顷堂石印本,为其次点校出版
《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诸史天象记录考证》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记载的天文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对于诸史本纪、表和天文志的相关天象记录,一一进行查验,主要涉及日食、月食、月五星列宿掩犯等天象。
《道藏》本所收《老子指归》为底本。《道藏》本相对于其他诸本,最多地保留了严遵《老子指归校笺》的原貌。从两汉时期章句体式来看,作者认为,严遵所作,当称为《老子章句》。今《道藏》本所附《老子》经文及注文,即严遵本《老子》及《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所录严遵《老子注》,及后人腰斩《章句》之“句”。《指归》即《章句》之“章指”。在整理过程中,作者参考多种《老子》经注,充分利用各类出土文献、秦汉文献流传和音韵学知识,尝试复《老子章句》之旧,将今本《老子指归》整理成为一部条例清晰的读本,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辑佚,为《老子》学史和简帛《老子》的校勘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文本。
1982年开始编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是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得以完成。为方便《中华大藏经》的阅读和研究利用,任先生又组织专家编辑而成《中华大藏经总目》。
有人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那么,庄子睁着什么样的冷眼,又具备何等样的熟肠?他为什么是非不管,却又感慨万端?是什么牵挂他的热肠。使他到底不能忘情?又是什么被他冷眼看穿,于是他掉头不顾? 人们把庄子称为“神人”,他看破功名,不屑死亡,一生贫困,却始终乐在其中。他的作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使人拍案叫绝。那么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在他快乐逍遥的表面下,是否隐藏着另一面的事实真相?
今虞琴社创始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十月而有琴刊徽文之举。承各地琴人惠赐稿件。截至次年一月底。哀集已宏。遂以不从事编辑。原期于本社成立周年纪念日出版。
印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包涵篆刻艺术、古文字学、金石学、书法、印谱以及印学史论等多个学科。 西泠印社创立于一九0四年,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社员,先后有一百余人,分布于各地,以及海外日、韩、东南亚,远及欧美等国家。他们大多是篆刻名家与印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收藏鉴赏家,终身或业余从事篆刻创作印学研究、印学艺术品鉴赏收藏,孜孜不倦,成果斐然。在爱社如家的精神影响与传承下,他们在离世之前,或留遗嘱,将自己所创作之佳品捐于印社,或将藏口叩无偿捐赠印社保存,传承后学,以光大印学的普及与研究,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发展篆刻艺术,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人生密码(心解 白金版)》作者齐善鸿、李彦敏通过原文、译文、注释、本章主旨、品道和悟道口诀六个板块的内容设计,结合自己的真践履、真体会,用”心”注解《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内容,把道学的发展脉络会于心而形于笔,帮助读者用”心”体会《道德经》的思想精髓,为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指导,迈向成功。
1982年开始编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是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得以完成。为方便《中华大藏经》的阅读和研究利用,任先生又组织专家编辑而成《中华大藏经总目》。
南宋馆阁录及其续编南宋馆阁续录,原名中兴馆阁录及中兴馆阁续录,清修四库全书由永乐大典辑出时改易今名。是书为宋人所编各种专门性史料工具书的一种,它所载录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南宋馆阁制度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对於我们今天研究宋代的史官制度与历史文献,以及考求宋朝典故与宋人。 《续录》,未知何人所撰,前者起建炎元年,迄康熙四年,后者起淳熙五年,迄咸淳五年,分沿革、省舍、储藏、修纂、撰述、故实、官联、廪禄、职掌等九类,详细记载了南宋秘书省及有关修史机构的诸项制度,对研究南宋的文物和典制很有价值。
《贡举志五种(上下)》精选有关翰林院建制、国子监管理、学政事务、国家考试文体、国家考试制度的文献,力求精审管用,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整理的诸多空白。 《贡举志五种》凡《历代贡举志》一卷、《皇明贡举考》九卷附《贡举纪略》一卷、《皇明三元考》十四卷、《增补贡举考略》六卷(《明贡举考略》二卷《国朝贡举考略》四卷)、《国朝贡举年表》三卷。其中种记载历代贡举制度的沿革,后四种为题名性质的明清科举文献。《历代贡举志》叙历代贡举之制,虽不无缺漏,然亦有简明扼要之胜。《皇明贡举考》和《皇明三元考》,或载会试考官试题及所刻程文之目,以及进士、解元名录,或专记乡会试主试官和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庶吉士、名臣、入阁、一二品大臣等名录。
《儒学警悟》共收书六种,即《石林燕语辨》十卷、《演繁露》六卷、《嫩真子绿》五卷、《考古编》十卷、《扪虱新话》八卷、《莹雪丛说》二卷,共四十一卷。由于《扪虱新话》分上下两集,故本书又号称《儒学警悟七集》。 21世纪将是具有儒学传统的国家崛起并起主导作用的世纪,这是儒家深刻的思想内涵所决定的。本书将对从事儒学研究工作的学者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儒学警悟》向无刻本。據缪荃孙说,光绪壬辰(即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有书贾自山西得《儒学警悟》全编六册,明钞明装,为宗室伯产羲祭酒购去,秘不示人.壬子(一九一二)之春,伯羲去世后,遗书散出, 辗轉为缪荃孙购得.缪荃孙参校各书,互为考订,费时六年,於戊午(一九一八)冬校勘完毕.次年中秋前三日,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新手交给陶湘付梓,这时缪荃孙已卧室在床,不久即去世,此
词,作为长短句式的格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出现,是值得我们称道的。起源是和燕乐配合,所谓“胡夷里巷”之曲,不登大雅之堂,又难免为封建学人所轻视。当然,这种轻视并不能阻止这一诗歌样式的发展,因为这旨汲取外乐和民相结合的文学样式,加以夫范化,是应乎历史现实的需要,合科时代潮流而为有宋一代的代表诗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传承开拓,历千余年而不衰,迄今仍有作者。词既盛矣,词话亦随之而兴。据唐圭璋先生所辑《词话丛编》,计收词话八十五种。如宋代杨湜的《古今词话》,即以词话为名了。历代续有作者。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又为词话著作的里程碑,又是压阵之作。这不但是就字的数量而言,其接触词的方面亦极为广阔。
本书以《汉志》、《隋志》及两《唐志》为中心,对宋以前古典术数的传世文献记录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于前人考释,详者略之,略者祥之,并以晚近相关研究成果及出土资料,予以补充;阙疑处则辨证诸说,参以己见。本书搜罗宏富,分析得当,在程度上可作为中古以前古典术数研究的文献参考。
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令人感到神奇的化学现象。本书通过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剖析,并结合了许多科学故事,向广大小读者们解释了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 本书将带领小读者们进入看似神秘的化学世界,了解各种生动、有趣的化学知识。并且,通过读本书,小读者们可以成为让周围朋友羡慕的“小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