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不但为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孙子兵法》在郭化若注评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曹操的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军事思想演化的脉络。同时为方便阅读,在开本、版式、装帧等方面亦作了精心的设计。堪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 早的军事学著作,共十三篇五千余字,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被誉为“兵学圣典”,在中国乃至世界兵学 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孙子兵法》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可称战争之“道”,《形篇》《势篇》《虚实篇》可称用兵之“法”,《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可称取胜之“术”,组成了严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统摄全局的大战略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行之有效的“战胜”思想、重视将帅素质、主张文武兼施的治军理念,具有极大价值与持久影响力,是孙子思想的精华。 《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战国那个文化大发展、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与同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想碰撞、融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十三篇"、《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充分表现了兵家的哲学,原文共六千字左右。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本次译注作者军事理论专家陈曦教授功底深厚,广泛征引包括"十一家注孙子"在内的历代研究成果,注释详尽深入,译文简明流畅,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孙子军事思想精髓。 《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本次译注作者研究
暂无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南宋薛尚功撰。薛尚功,字用敏,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生平事迹不详,绍兴中,以通直郎余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约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编次条理清晰,是宋代金石着述中辑录铜器铭文最丰富的一部。《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将钟鼎器物上的款识依样摹写,既有释文,又有考据。书中对器物铭文的考释不乏精当之处,较之同时期金石学着述中所着录相同器物的释文断代更为准确,从而使得本书成为南宋金石学的重要着作。但是由於作者所处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书中也不免有谬误,如所称夏器多为昊、越之物,商器中又掺杂周器,也有部分伪作器物,作为金石学初创期的着述,鉴别或有不精,在所难免。《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有石刻拓本和木刻拓本两种传世,石刻拓本只
自汉迄今。注道德经者。代不乏人。要以清初龙渊子宋常星真人所注为精窍。龙渊子清初太史。历官国史馆总裁。都察院御史。致仕还乡。潜心研究。注道德经讲义。阐发隐微。清圣祖仁皇帝。尊为天书。命以五龙铜板制印。王公鉅卿。有功德者。始得获赐一部。其为当时重视可知。民国初元。刊版一次。流传至今。存书不多。同人等诚恐年久湮灭。爰为发起重刊。使修道之人。得渡迷津。而登道岸。海内同志。定必乐观厥成也。
今虞琴社创始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十月而有琴刊徽文之举。承各地琴人惠赐稿件。截至次年一月底。哀集已宏。遂以不从事编辑。原期于本社成立周年纪念日出版。
董其昌雖然在卷首標明『臨唐懷素千文气但是比較臺北故宫所藏懷素絹本《小字干文》及《群玉堂帖》第四卷宋拓《草書千文》孤本(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一一日,紐約佳士得拍賣李氏《群玉齋》藏書畫精口印選第十二號》,與曰疋卷尚有的距離。懷素宋拓本干文如驟雨旋風,飛動圆轉,多變化而饒法度;董其昌臨本則筆劃圆勁秀逸,平淡天真,氣韻瀟灑。在章法佈局上,宇裡行間,左顧右盼上下呼應,結構疏朗匀稱,一氣呵成。如世外高人,飄飄欲僧,不食人間煙火。又如身處倪高士的山水晝中,意境蕭散筒遠。王原祁等人更明確地說過這種『臨仿』不過是『以余之筆寫余之意。』師醉素逃禪之意而不師其蹟乃真臨摹。董氏此本較之懷素原本更適合後人臨習,相對來說較易掌握。但要達到董書平淡秀逸,不留行家習氣,則董氏以後無一人也。套句清初六大家之一恽
今虞琴社创始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十月而有琴刊徽文之举。承各地琴人惠赐稿件。截至次年一月底。哀集已宏。遂以不从事编辑。原期于本社成立周年纪念日出版。
《图绘宝鉴》依作者夏文彦自序所记,成书于元朝灭亡前三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此书也采用中国画书通例,既以记术画家传记为中心,又兼及画论,这种主张也必然对我国以此观点进行的画家评介方法有感化影响。 关于《图绘宝鉴》,早先泷精一博士曾发表过一篇名为《 与日本人的画论》的论文(载《国华》第三○二号,一九一五.七.),据此文,《图绘宝鉴》如何传入日本已难确考,然而在中足利时代(一三三八——一五七三)初期日本即已有此书。 《图绘宝鉴》自传入日本,对日本影响甚大,关于中国绘画的信息很多都得自《图绘宝鉴》。最初传入的是元刊本,然而以毛晋汲古阁本为代表的明刊本陆续传入后,信息源向明刊本转化,甚至很不合理地依据明刊本修改元刊本内容。
《孙子兵法: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套装共3册)》是中国古代最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柳公权,字诚悬,他自幼好学,十二岁便可做文章,是中晚唐时期为为出色的大书法家,书法继承颜真卿而取各家之长,独辟蹊径,创立了“柳体“,所以有“颜筋柳骨“之称。 唐穆宗曾在堂上问他用笔的方法,其本意本是要研讨艺术,谁知柳公权心血涌来便说:「心正笔正,乃可为法」。他一下子便由艺术转至做人方面。历史上人称为「笔谏」,唐朝多位皇帝都对他宠爱有加,但是柳公权并不自满,待人十分谦逊,因而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图绘宝鉴》依作者夏文彦自序所记,成书于元朝灭亡前三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此书也采用中国画书通例,既以记术画家传记为中心,又兼及画论,这种主张也必然对我国以此观点进行的画家评介方法有感化影响。 关于《图绘宝鉴》,早先泷精一博士曾发表过一篇名为《 与日本人的画论》的论文(载《国华》第三○二号,一九一五.七.),据此文,《图绘宝鉴》如何传入日本已难确考,然而在中足利时代(一三三八——一五七三)初期日本即已有此书。 《图绘宝鉴》自传入日本,对日本影响甚大,关于中国绘画的信息很多都得自《图绘宝鉴》。最初传入的是元刊本,然而以毛晋汲古阁本为代表的明刊本陆续传入后,信息源向明刊本转化,甚至很不合理地依据明刊本修改元刊本内容。
医学通论总部查阅文献近二干部(种),实际采录五百三十余种。所釆文献均编排于本总部之后的《引用书目表》,以供读者稽核、参考。由于本总部的特殊性,如既需搜编一部丛书的序跋,同时又需搜编其子目书中的资料且需下悖于相关规定,故《引用书目表》如实编排了所采用过的丛书及其子目书。 本总部搜录编纂中国古代属于医学领域的、宏观总体性的论述。这些论述,长期以来总揽着医学全局,指导着医学方向,在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影响,一直被历代学者和医家所重视。故《中华大典,医学分典》中首列医学通论总部。其具体内容和纬目,依照“有则设之,无则下设”的编纂原则设置如下: 题解搜编有关“医”的医学概念、涵义内容,以明古代医学的定义及其范畴。而“医”的其它非医学意义、概念则下录。 著录搜编有关历代
《海日流光》共收入沈曾植书画作品182件,分上编、下编和附录三部分。上编收入嘉兴博物馆馆藏沈曾植作品,下编选录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浙江省各文博单位藏沈曾植作品,附录收入沈曾植之子慈护先生捐赠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先祖资料、作品以及与沈曾植相关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特别是附录中的大部分作品为首次出版。本书以作品创作时间先后进行编排,未署年月的依其内容或书风归入相应时间段,并附款识释文、印鉴著录以及收藏单位等相关信息。
自汉迄今。注道德经者。代不乏人。要以清初龙渊子宋常星真人所注为精窍。龙渊子清初太史。历官国史馆总裁。都察院御史。致仕还乡。潜心研究。注道德经讲义。阐发隐微。清圣祖仁皇帝。尊为天书。命以五龙铜板制印。王公鉅卿。有功德者。始得获赐一部。其为当时重视可知。民国初元。刊版一次。流传至今。存书不多。同人等诚恐年久湮灭。爰为发起重刊。使修道之人。得渡迷津。而登道岸。海内同志。定必乐观厥成也。
自汉迄今。注道德经者。代不乏人。要以清初龙渊子宋常星真人所注为精窍。龙渊子清初太史。历官国史馆总裁。都察院御史。致仕还乡。潜心研究。注道德经讲义。阐发隐微。清圣祖仁皇帝。尊为天书。命以五龙铜板制印。王公鉅卿。有功德者。始得获赐一部。其为当时重视可知。民国初元。刊版一次。流传至今。存书不多。同人等诚恐年久湮灭。爰为发起重刊。使修道之人。得渡迷津。而登道岸。海内同志。定必乐观厥成也。
《古辞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汉语语义词典。作者在本书的《凡例》和《后记》中反复阐述了写作的由来和命名的立意。通过对十三经、周秦诸子等常用典籍的梳理,作者筛选出4000多个常用字词,将它们按意义的共性类聚为1400余组;在意义组内,着重分析阐释字词间的内在区别。书名“古辞辨”,是《古代汉语近义辞辨析》的缩称,“就其实际来说,是一部扩大了收录范围的古代汉语常用词同义词词典”(引文见本书《后记》,下同)。作者超脱了现代词汇学的分类,将同义词、近义词、对义词、同类词、同源词等放在一起,以它们所指的对象为范畴,以它们的意义关联为纽带,把看似散沙式的字词构筑成了一个古汉语词义的本体框架。
本书集合了徐光启在历算、农业、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著作共十种,全面反映了徐氏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以及当时中国相关领域的历史状况。
《海日流光》共收入沈曾植书画作品182件,分上编、下编和附录三部分。上编收入嘉兴博物馆馆藏沈曾植作品,下编选录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浙江省各文博单位藏沈曾植作品,附录收入沈曾植之子慈护先生捐赠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先祖资料、作品以及与沈曾植相关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特别是附录中的大部分作品为首次出版。本书以作品创作时间先后进行编排,未署年月的依其内容或书风归入相应时间段,并附款识释文、印鉴著录以及收藏单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