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不但为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孙子兵法》在郭化若注评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曹操的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军事思想演化的脉络。同时为方便阅读,在开本、版式、装帧等方面亦作了精心的设计。堪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 早的军事学著作,共十三篇五千余字,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被誉为“兵学圣典”,在中国乃至世界兵学 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孙子兵法》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可称战争之“道”,《形篇》《势篇》《虚实篇》可称用兵之“法”,《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可称取胜之“术”,组成了严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统摄全局的大战略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行之有效的“战胜”思想、重视将帅素质、主张文武兼施的治军理念,具有极大价值与持久影响力,是孙子思想的精华。 《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战国那个文化大发展、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与同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想碰撞、融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十三篇"、《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充分表现了兵家的哲学,原文共六千字左右。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本次译注作者军事理论专家陈曦教授功底深厚,广泛征引包括"十一家注孙子"在内的历代研究成果,注释详尽深入,译文简明流畅,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孙子军事思想精髓。 《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本次译注作者研究
《经世奇谋》与冯梦龙《智囊》齐名,因所搜集的故事皆为奇策异谋,因而被误解为旁门左道而久遭禁锢。其实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治世谋略,在借鉴古人防患未然、相机行事、应变、化险为夷、解除忧患等等的生命智慧中获得人生道理和处事经验,使世人变得智慧清醒,活得豁达明白。书中也选择了大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故事,尤其着重阐述为人处世的谋略和经验,在当前仍具有的启迪意义。当然,本书中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需鉴别吸收。
《孙子兵法》是人类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它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战略、智慧精华的集中体现,被奉“兵书之首”、“兵学圣典”,流传2500多年而备受推崇。它不仅是历代军事家用于指导战争实践的之书,其基本原则早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等多个领域,进而成为人们职场制胜、人生旅途的经典秘籍。
《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含有朴素的军事证法的因素。本书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战争事件对计谋的诠释,让读者能够在故事中理解计谋。
《诗集传》是朱熹继《毛传》《郑笺》《毛诗正义》之后,融汉学宋学之长的里程碑式著述,其破除烦琐注疏的学风,力求简明扼要,兼取毛、郑以及齐鲁韩三家诗之说,乃至当代学者的合理解说,未详之处亦不强作解人,乃宋学之代表作。其解说,成为明清时期科考的官方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次点校整理,以影印自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二十卷本的《四部丛刊三编》所收为底本,残缺部分,选取源于同一刻版的宋刊明印本(原藏台北“中央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有胶片)配补,又对校了元明几种有价值的早期刻本。不同于坊间八卷本,全书保留了朱熹叶韵说原貌。为便读者,又附录了朱熹三篇重要著作《诗集传序》《诗传纲领》《诗序辨说》,以及历代重要的著录、序跋文字。
桓谭新论,旧有清人孙冯翼和严可均两种辑本。孙本收入问经堂丛书第三函,嘉庆七年刊;严本晚于孙本十三年,收入全后汉文卷十三至卷十五。清季黄以周亦有辑本,但未刊行。这几种辑本都有缺憾,未惬人意。有鉴于此,朱谦之先生(一八九九——一九七二)乃有新辑本桓谭新论之作。 本书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先生任教北京大学时,写在北京大学25×20的直排稿纸的背面,线装一册。封面有“新辑本桓谭新论”、“朱谦之校辑”、“一九五九年七月”字样。原书只有简单标点,没有引号和专名号。二○○二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朱谦之文集收入本书,为其首次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