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志林》,又名《志林》,是苏轼所作的一部笔记体杂著。书中内容十分博杂,涉及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书共二百零二则,分为两大部分:靠前部分(前四卷)为杂记,分为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作者生前手定的重要论文与序跋等,如《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计六十余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中央文史研究馆为人民政府礼贤敬士之所,自1951年成立来近50年间,先后聘请文史界、书画艺术界的二百余位名人为馆员,符定一、章土钊、叶圣陶、萧乾、陈寅恪、启功等先生先后任馆长、副馆长之职。本集选编他们的论著计60余篇,内容涉及历史、文学、书画、戏剧等各方面,每篇文章之后有作者简历。
梁代文学家、书法家王筠,琅邪王氏后裔,字德柔,一字元礼,小字养,法号慧炬;齐建元四年(四八二)生,梁大宝元年(五五〇)卒于侯景乱中。王筠在永明年间度过了少年时代,未及当时文坛的风云变化;但自齐明帝建武四年(四九七)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后,因家学薰陶,群贤滋养,终能秉承永明文学的流风遗韵,驰聘文坛五十余年,蔚为梁文学的一位大家。 天监前期,因王筠积极实践永明声律理论,得到沈约的赏重。天监十四年(五一五)以后,昭明文学集团及梁代中期文学继起,固然令齐梁两代文学生出差别,永明文学的气韵风范仍潜运其中,他与刘孝绰并得萧统礼敬,又活跃于文坛十余年。东官易主后,王筠曾受到过冷落,但萧纲也说过「王筠本自旧手」(《梁书·萧子显传》)的话,仍肯定了他在梁代后期文坛的地位。因此,王筠的创作基本与
《大师的国学课23·了如指掌·国学馆:中国小说史》为部小说史专著,内容上起远古神话,下迄清末谴责小说,搜罗资料宏富,采辑审慎,清晰地描画出数千年来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言简意赅,评断允当。此书不仅是鲁迅学术著述的代表作,而且是中国古代小说史方面最的著作。
《大师的国学课21·了如指掌·国学馆:中国绘画史》以陈师曾先生的《中国绘画史》为底本,同时编入了诸宗元先生的《中国画学浅说》。《大师的国学课21·了如指掌·国学馆:中国绘画史》虽以陈先生的授课讲义编撰而成。但它却是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约4万字,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诸宗元先生的《中国画学浅说》同样是一本的国画入门指导书。诸先生认为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艺术,而历代作者论画或总论,或专论,或偏于鉴赏,难于为后学提供借鉴。故他起意以浅近文字编写这本《中国画学浅说》“意在便于实习”,而他本人又精于书画,将其研习心得融入其中。
宋定国编著的《国学探疑》所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涉及“国学”中的难点、热点,均依据的考古发掘材料和翔实的文献,有理有据地进行了探释:或矫正,或修补,或重新厘定;凡有确凿而翔实的资料可以佐证的,则大胆提出,不乏独到见解,而尚缺乏确凿、翔实的资料佐证的,则留作疑案,决不臆测和妄断。
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一书中,收录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一百多首,其网罗宏富,展现了历代乐府诗的发展风貌和流变轨迹。并对其讲解,出注,皆以其深厚相关的研究为依据,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了解乐府诗艺术魅力的经典读本。
《问次斋稿》点校本,以首次发现的孤本《问次斋稿》明刻四十三卷本为底本,以《问次斋稿》清抄三十一卷本为校本,补上了明刻本残缺磨灭的文字,补全了明刻本被抽去的序言、目录及五十二首诗歌,尤其是明刻本比清抄本增加了《西游稿》七卷、 《续稿》五卷,为首次发现的公鼐最后十午诗作,计诗三百零八首、赋一篇;同时,为便于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阅读,将明刻本中的大量异体字、俗体字转换为正体,并且加以标点、校勘,这样, 《问次斋稿》共收诗二千三百十五首、赋四篇、古乐府序一篇,给公鼐研究者提供了最早的、最原始的、最全面的、最可靠的、最的研究文本。
《大师的国学课19·了如指掌·国学馆:中国史纲》在当时是作为历史教材读本被撰写的,所以在形式上就更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因此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处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文学作品。
纳西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因为保留着古老的象形文字,传演着古老的乐章,以及拥有古朴的民风民俗和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云南省丽江古城,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纳西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保存完整的纳西族古籍更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 纳西族现有30多万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其中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20多万人,香格里拉县境内有2.2万多人,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有1.8万多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有1.7万多人,永胜县境内有8500多人,昆明市有5600多人,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有3600多人。另外,四川省西部与云南相邻地区也有纳西族8500多人,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有4400多人,攀枝花市盐边县、甘孜藏族自治州
诗性本空灵,诗人是行走在凡尘间的一枝罂粟花。 这是外国诗歌和中国近现代白话诗给人的印象。时光抛向古代中国,便是诗的另一宇宙。万事、万物、万姓皆可入诗,中国的古诗是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诗的味道也漫满了古人生命和心灵的每个角落,以至于我们这些遥远的后裔都渴望穿越回到古代。 《诗的启蒙》的两位作者,都是清末民初的文人。一为金榜题名的探花俞陛云,一为少小能诗的神童胡怀琛,对古诗都有不凡的眼光。俞公引读者悠游诗境,浅说佳作;胡公大肆评说古代八大诗豪,读来畅快淋漓。更有大师合几十年经验所述的作诗法,道理明晰,简单易行,可谓了解中国古诗的启蒙书。 《诗的启蒙》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避暑录话》二卷, 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所载内容, 多为叶梦得与其二子及门生徐度之间“质疑请益, 时为酬酢 ; 亦或泛语古今杂事、耳目所接 ; 论说平生出处 ; 及道老交、亲戚之言”。
《全宋筆記第七編八》包括:《宣政雜録》《深雪偶談》《游宦紀聞》《密齋筆記》《江行雜録》《坦齋通編》《腳氣集》。 江萬里撰《宣政雜録》一書,蒐集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間作爲‘靖康之難’先兆與預言的奇異怪聞。 《深雪偶談》本書實爲詩話,觀其論詩頗主性情,推崇陶淵明及唐代詩人。其中所保存之諸多詩人及其作品資料,宋末以來屢被引用。其文學與文獻價值自不可掩。 《游宦紀聞》的撰写始於紹定元年,輟於五年冬,世南以未定稿示于友人李發先,李氏爲作跋。《游宦紀聞》向爲前人所推重,全書十卷一百零八條,雖很少議論時政,而於風土人情、人物軼事、詩文賞析、文物考古,乃至曆法術數,醫藥園藝等方面,均有所涉及,富有史料價值和的學術價值。至於從今日的科學知識看來,所記龍涎香、犀牛角之類,頗含傳聞失實之成分,以及一
本书旨在搜集有元一代之汉文单篇散文、骈文和诗词曲以外的韵文。 本书所收作家之时限原则上承金和南宋,原金朝管辖区作家以金哀宗大举三年(一二三四)为上限;原南宋管辖区作家以南宋赵昺祥兴二年(一二七九)为上限;以元顺帝至正二十八(一三六八)为下限。由金、宋入元,由元入明作家,其主要活动在元者,则作为元人收录。 本书按照“以文从人”的原则,凡已收之作家,其文元论是否写于元代,均一体收录。 元人的经、史子部著作,本书原则上只收序跋及书中所引之单篇元文。但可视为文集者,例如史部的奏议集、史论集、书判集,子部的题跋集,仍作为文集收录。 为便于读者引用,本书仍按旧式编纂法分卷。每卷收文一万字左右,文多者一人多卷,文少者数人一卷。 本书所收元文,尽可能选用善本、足本为底本,正文
《国学览胜》,旨在对“国学”中的精华和神韵进行浏览式地概述;《国学探疑》,旨在就自己对于“国学”研究中所产生的疑问进行探释;而《国学纵横》,则旨在针对古今在“国学”研究和运用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加以评论,发表己见。《国学纵横》的作者是宋定国。
《玉台新咏》是梁代朝廷专为后宫编撰的一部女性读物。其中既有对古代妇女婚姻变故的描写,也在对远行丈夫的无穷思念;既有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慕表白,也有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既有不慕荣华、反抗的颂歌,也有不惜以死来斥责丈夫负心的烈举;既有六宫嫔妃失宠的哀怨,也有公主远嫁匈奴的哀苦;既有活泼可爱的娇憨幼女,也有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既有男子对恋人才情的思恋也有丈夫对亡妻举止的怀念……总之,无论是女子的天生丽质、巧饰靓妆、华美穿戴,还是缠绵的情思、悲欢的婚姻,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都有生动的描述;另外加上所咏女子身份不同、遭遇各异,因而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妇女真实的生存状况、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