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辑录的《楚辞》是*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成为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极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战国晚期天才诗人屈原及其后学宋玉所创作的一种具有楚国鲜明地方特色的新诗体。在中国文学史上 往往 风 骚 并称,以 风 来指代《诗经》,以 骚 来指代楚辞。
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两个源头,它们分别代表了浪漫抒情与写实言志的风格。与《诗经》相比,楚辞句法灵活,长短句转换自由,这便造就了楚辞舒缓婉转、参差交错之美。楚辞句子较长,一般为六言,也有七言,加之篇幅长、容量大,这样更有利于表现复杂的心理和广阔丰富的生活,使作品益发多姿多彩。以屈原、宋玉作品为例,二人作品总数不及《诗经》的十分之一,但作口叩风格的多样性却是《诗经》所无法比拟的。
《楚辞》又称《楚词》,*初指的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学习吸收楚 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直到刘向本人的同类作品集成集成书,定名《楚辞》,成了继《诗三百》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以屈原作品为主的、具有楚语和楚音特征的、富于地方色彩和楚地民歌传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萧兵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萧兵教授译注的《楚辞全译》,每首诗前有题解,简明介绍题意、内容和艺术成就等;注释博采众说,时出己见,以简明易懂为旨归;译文力求“以诗译诗”即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使用代格律体或谣曲体,尽量反映原作的情调、节奏和韵律。本书具有简明、准确、通俗等特色,是深受读者喜爱的《诗经全译》(金启华教授译注本)的姐妹篇。
《楚辞今注》是我国诗歌的起源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经典著作,是任何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都不能不读的作品。两千年来,关于《楚辞》的注释可谓汗牛充栋,琳琅满目;但对当代人来说,一则难以将数以百计的注本一一读来,二则古人以文言所作注解,往往也已须“再注释”了。我社《楚辞今注》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目前学术界楚辞研究的水平。其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符合当代读者阅读、研究的需要。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之所以称为 楚 ,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 兮 ;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 有节有章 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定了《楚辞》。 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著名篇章,同时也酌情收录了当时后人所作的《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配有注释和译文,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
本书是孙常叙先生治楚辞《九歌》五十余年的学术结晶。他一反其他学者认为《九歌》十一章为孤立片段,无内在联系的观点,利用传世和出土文献,结合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等学术成果,证明《九歌》乃一部系统的歌舞剧作(剧本),而非祭祀歌辞汇编,为重新认识《九歌》提供了方法范式。 他认为,《九歌》十一章由四个部分组成:迎神(《东皇太一》《云中君》)、愉神(《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慰灵(《国殇》)和送神(《礼魂》)。由于只公演了一次,其本意失传。另外,本书考证了《九歌》文本的写定时代,通过 诸版本《九歌》之异文考订其流传过程;考证了《九歌》中的众“灵”,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神岁星,系当时的战神,居五帝之首位;考证了湘夫人系居住
《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已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时代的学者又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具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 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
该书是《楚辞》考证方面的专门性著作,也是朱季海先生的代表著作。 朱先生学问渊博,识见精深,对以爱国诗人屈原作品为主要代表的《楚辞》素有研究。他在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的基础上,对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楚辞》,根据荆楚、淮楚之间的方言、风土、习俗等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从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谣俗、名物等诸多方面,作了相当精湛并极富创见的探索,在《楚辞》研究领域内继往开来,卓然成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被著名学者蒋天枢先生誉为 王逸之功臣,洪兴祖之诤友 。
现代人常常提到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题材多样,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千家诗”这个书名 是广被采用。
《中国楚辞学(第19辑)》为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会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包括:楚辞学史研究、楚辞文献研究、楚辞影响研究、屈原事迹及思想研究研究、离骚研究、屈原其他作品研究、宋玉研究、楚史与楚文化及民俗学研究等。有的致力于理论探讨,有的进行文化照观,或进行宏观梳理综述,体现了目前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当前楚辞研究的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跨文化的特点。
本书为景宋刻本《楚辞集注》,宋朱熹注,八卷。附《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宋端平三年(1235)朱熹孙朱鉴刻本,为今存早、完整的《楚辞》刊本,有较高的文学、版本学价值。
本书将《楚辞章句》纳入所处的时代文化思想背景来考察。从纵横两方面切入,综考汉儒经说旧注,旁稽经史传记及诸子之说,爰及唐、宋、元、明、清说经之文,以及历代治《楚辞》言,为之疏通辨证,借此探求《章句》大义的具体内容及其源流演变。书中所立论处颇多新见,论述严谨,引证材料丰富翔实,思路清晰,语句流畅,对于研治〈楚辞〉者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