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本世纪初,以蒋黼,刘师培、罗裱玉等为代表的敦煌学家,已经开始重视敦煌遗书内保存的某些《文选》赋类作品的残卷,或率先撰术序跋,或迻録影印,或比勘考证,使湮没已久的唐人写本《文选》赋篇又复重显于世。 《敦煌赋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记》。校勘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备具众本,在此基础上,还应明通文字、训话、音韵之学。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在目前浮世嚣尘之中,己日难见。《敦煌赋汇》则潜力静心,广搜校本,博采众言,使《校记》部分精详周备,蔚然可观。以王仲宣《登楼赋》为例。该赋以伯3480为原木,参照的刊本、校本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克家刻本《文选》(简称文选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宋刻六臣注本《文选》(简称丛刊本)、《艺文类聚》卷63所载本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简称类聚本)、张溥
《苏州文献丛书(第2辑):王鏊集》汇集了王鏊生平所著所有诗文、笔记,包括《震泽先生集》三十六卷、新增补遗50余篇、《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纪闻》二卷等,并予以必要校勘,对于研究王鏊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以及明代历史、文化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震泽先生集》以明嘉靖初刻本点校,校以嘉靖刊万历鹤来堂印本、万历三槐堂本、文渊阁本等;《震泽长语》以明陶学教刻本点校,校以《丛书集成初编》本;《震泽纪闻》以明末刻本点校,校以明正德本。
本叢書編入晚清、民國以來老一輩已故詩詞家别集,擇其質量上乘、經編委會審閲通過者。
《张裕钊诗文集》 包括《濂亭文集》八卷、《濂亭遗文》五卷、《濂亭遗诗》二卷和《濂亭集外文楫存》,另有附录九项。其中《濂亭文集》八卷以光绪八年刻本为底本,《濂亭遗文》五卷、《濂亭遗诗》二卷以光绪二十一年刻本为底本,参校本有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张裕钊稿本《张廉卿先生诗文稿》、查本翻刻本《濂亭文集》、殷氏刻本《濂亭诗文集》、殷本翻刻本《濂亭遗集》、五色本《张廉卿先生文集》、民国贺培新钞本《濂亭遗诗》。
颜延之的作品庄重典雅、凝练而又含意丰富。具体来说,他的诗文大量用典,充满骈语偶句,十分注重字词的选择与锤炼,个人特色非常鲜明。由于其作品用事缛丽,且常常拓展词义用法,甚而创用新词,因此有些文辞晦涩艰深,不易研读。除《文选》所收录的《赭白马赋》、《五君咏》、《陶征士诔》三篇有六臣旧注外,其余的作品历来无注,这使得对这位重要作家再深入研究变得困难,李佳校注的《颜延之诗文选注》意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 《颜延之诗文选注》所选颜延之46篇作品中,除上述三篇有六臣旧注外,皆为首次校注。
何瑭是中州古代一位正直的官员,一位的学者和诗人,一位在当时及后世都颇有影响的人物。何瑭字粹夫,号柏斋,明成化十年(1474年)十月生于怀庆府武陟县头铺营(今河南省武陟县何营),数岁时其家迁居府城(今沁阳市)。明时怀庆府治即河内县治,故史载何瑭籍贯有河内、武陟两种说法。何瑭自幼聪明好学,弘治十四年(1501年),二十八岁时中河南乡试名解元,次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职,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实录》修成,因功晋升为修撰。当时宦官刘瑾窃夺朝政大权,专横跋扈,有一天接见翰林院文士,众人见到刘瑾皆跪拜,唯有何瑭只作了一揖。刘瑾为宠络人心,给文士们每人一把川扇,文士接住扇子,又跪拜谢恩。何瑭鄙弃这种卑躬屈节的谄媚相,忍不住说:“何跪而又跪也?”刘瑾听见,很不高兴,问说话者的姓名,何瑭自己
王思任,字季重,號譫菴,山陰(浙江紹興》人。生於明萬曆三年《公元一五七五年》,卒於魯監國元年(清順治三年、公元二八四六年》。他於萬曆二十三年成進士,先後任興乎、當塗、青浦知縣,又遷袁州推官,擢刑部主事,轉工部,出為江西俞事。魯王監國駐紹興時,擢任禮部侍郎兼詹事,既而進本部尚書。當年六月,清軍南下,兩浙相繼失守,魯王亡走海上,王思任棄家人秦望山。王思任偃蹇宦途,三仕三黜,五十年内,强半林居,乃沉湎曲蘖,放浪山水以自遣。其《感述》詩謂:「骨傲口不馴,觸眼遭時忌,貶逐走東西,稍登忽韭替。」確是他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