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编者以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完整收录,绝无删节。更加在原书内容基础上,补充曾国藩家人对应的来信,形成了这本《曾文正公家书》(增补版)。随书附赠《曾文正公家训》(增补版)。 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增补的家人来信,综合参考了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补》、海南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最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 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百年以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因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的不同,相隔有如于壤,但无论是谁都不能不承认他教子确实取得了成功。本书初版于一九八六年,原收曾氏教子书一百四十篇今重加增订,加到一百五十九篇,确实以称为前人教子很成功的记录。
《儒林外史》是晚清谴责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此书的评点,融于一书,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病余长语》十二卷,清边连宝撰。边连宝(一七00——一七七三),字赵珍,后改肇畛,号随园,晚号舜仙、茗惮居士,直隶河间府任邱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清代中期有名学者、诗人。时与献县戈涛、高阳李才葺并称「燕南三子气又与戈涛有「瀛州二子」之目,合刘炳、李中简、纪昀、戈岱、边继祖,并称为「瀛州七子」(亦称「河间七子」),且与钱塘袁枚并称「南北随园」,学者称其为「北随园先生气」。此次整理,以天津图书馆藏本为底本,校以清华残本,并对《长语》中所征引之书,皆二核对原始出处。作者在引书过程中,有些是节引综述,与原文不尽相同,今为明确起讫,便于阅读,凡属此类引文,皆以引号括之。对于其中影响文意的文字酌作校勘,并在按语中说明引文出处及删节情况。凡校勘中所涉书籍,皆胪列出来,作参考书目附于后,以
《茶录(外十种)》作为《宋元谱录丛编》之一,共收宋代十一种谱录类茶学专著,包括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宋徽宗《大观茶论》、叶清臣《述煮茶小品》、唐庚《斗茶记》、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等。俱为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编撰方式系由主编约请各方专家选择精善且常见的版本,并参照其他存世版本,进行酌校整理,点校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