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别裁集》选录乾隆二十五年(1760)去世诗人之作,共录诗人近千名,作品近四千首,不少姓名不彰的诗人赖是书以存。此书所选诗作,在内容与艺术上均有一定代表性,大致反映了清初到乾隆间的诗歌创作情况,不失为了解清代前期诗歌之佳著。
本书为《历代诗词鉴赏辞书大系》中的一套,其他还有:《元曲鉴赏辞典》、《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宋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词鉴赏辞典》、《近现代诗词鉴赏辞典》、《古诗鉴赏辞典》。 一、本书共收入宋代各个不同艺术流派的202位词人的词作721篇,它包括了国家*语文教学大纲和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必须解读和背诵的宋词篇目。每篇词作附一篇赏析文章,即为一个词条。 二、本书正文中作家的排列,以生年先后为序;生年不详的则按在世年代先后为序。同一词家的词作依《全宋词》篇目次序排列或以作品编年顺序排列。 三、本书正文中的词原作,一般以《全宋词》为准,有些版本流传不一,多有异文,则择善而从之。 四、本书各词条对于词的赏析、理解,尽可能地借鉴、吸收了我国词学研究的
《人文典籍影印丛刊:郑文焯批校汲古阁初刻梦窗词》的特点,首先是词调之下标注宫谱。明钞本词调之下并注雅俗宫谱,郑氏认为此乃从宋元本旧钞所得,故据以校正。朱祖谋《彊村丛书》本《梦窗词集》(三校本)采取了与郑文焯相同的做法,可见二人共有的“存旧文”之校勘理念。其次,此本在校字上据音近、形近、义近之校例校订错讹之字多处,并据明钞本对词调、词题、衍文、脱倒之处加以校正。再次,《人文典籍影印丛刊:郑文焯批校汲古阁初刻梦窗词》还运用了律校法校正字句讹误,同时还将吴文英与枊永、周邦彦同调词比勘考察辅助校订,这既是郑校梦窗词一贯的校勘方法,也是此本的显着特点。
《精选宋词与宋画(法汉对照)》精选部分宋词和宋画,并配以法文翻译,以期和更多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读者共享宋词与宋画之美。宋代的社会繁荣,为其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条件。宋词成为和唐诗相提并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宋代人填词成为时尚,“文人学子相聚,凡不能一道背育其诗词者,皆自惭形秽。”宋代大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最为。宋词韵律优美,意境幽远,意味深长,具有独特的魅力,甚至有人认为吟诵宋词或许可以使人灵秀。宋代的画家对绘画艺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宋代大文学家、画家苏轼(1037-1101)不仅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词作和画作,而且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成为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
本书自1957年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邓广铭先生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对本书的撰写与修订工作几乎与其学术生涯相始终,先后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献资料,其定本较初版增幅一倍以上。 此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推出“简体版”,在保持繁体版的各项笺注释读内容、专名线标点等基础上,寄望于以较易进入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正统解读,领略其中的优质精髓所在。
《王国维词集》系“词系列”之一种。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学者。他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的《人间词话》是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论著,他力图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贯彻其美学理论。王国维词现存仅一百一十五首,其中绝大多数为小令。其词“大抵意深于欧(阳修),而境次于秦(观)”,真切不隔,颇多“造境”。另有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的导读。
《樵歌》为朱敦儒的词集,作者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词作风格潇洒闲旷,清雅俊朗,意象空灵,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等名作脍炙人口。靖康之难后,朱敦儒感慨国事,创作了不少沉郁刚健的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朱敦儒词集宋代以来仅以抄本形式流传,直到清末民初才出现了王鹏运四印斋等刻本。邓子勉教授即以此为底本,参校多种版本,花费大量心力,校勘笺注,阐明所收词作的释义、本事、寓意、技巧等。
《蕙风词话》的理念体系大概如上所述,但它所包含的内容远为丰富得多,诸如词心、词境、词体、词笔,以及本事考证等,都有前人不可企及的独特而新颖的见解。他沉浸词学数十年,以词人而兼词论家,经历最深,甘苦备尝,从创作的切身体会上,上升到词学理论,就富有实践性。虽也不能避开时风的影响,有其必然的局限性,但一些宝贵的经验,依然值得后人去认真总结和提高。
《精选宋词与宋画(法汉对照)》精选部分宋词和宋画,并配以法文翻译,以期和更多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读者共享宋词与宋画之美。宋代的社会繁荣,为其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条件。宋词成为和唐诗相提并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宋代人填词成为时尚,“文人学子相聚,凡不能一道背育其诗词者,皆自惭形秽。”宋代大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最为。宋词韵律优美,意境幽远,意味深长,具有独特的魅力,甚至有人认为吟诵宋词或许可以使人灵秀。 宋代的画家对绘画艺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宋代大文学家、画家苏轼(1037-1101)不仅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词作和画作,而且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成为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