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祗通,字绍闻,号紫山,谧文靖,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蒙元初期之能臣、文士,《元史》有传。着有《易解》三卷、《老子解》一卷、《紫山集》六十七卷。前两种已佚,而现存《紫山大全集》实非全帙。胡祗通在文艺创作和批评方面是颇有成就的。作为散曲名家,其散曲风格曾被明初朱权评为“秋潭孤月”。作为“元代戏剧学人”,其被纪昀斥为“蝶狎倡优之语”的《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宋氏序》诸篇,恰恰是现存元初戏曲批评的珍贵文献,多亏四库馆臣手下留情,才得以保留至今。其书法也“脱去翰墨蹊径,自成一家”,与王磐同为蒙元初期北方书法家的佼佼者。至于《紫山大全集》中的诗文作品,其风格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质实畅达,虽不是特别出众,却有自身特色。目前,对《紫山大全集》的文学成就还缺乏研究,但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今属江苏)人,是唐代中期的诗人,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年少时拜萧颖士为师,为萧门弟子之冠。官至容管经略使,著有政声。贞元五年(789年),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明万历46年(1618年),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并亲自题立“诗伯夜台”墓碑。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多样,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本书初稿为作者硕士论文的录,撰写于1984年,后经增订成书。戴叔伦诗集至宋元间已散佚,今传之本以明铜活字本唐人诗集为最早,盖为明人所辑,其中可靠作品极少。后出的各种丛书、总集沿袭其误,讹入大量伪作。胡震亨编《唐音统签》发现戴集混入元代丁鹤年、明代刘崧诗,遂加以考证,删除伪作。《全唐诗》本搜辑戴诗最多,达三○四首
嚴可均(一七六二一八四四二,字景文,號鐵橋,鳥程(今浙江湖州》人。嘉慶五年舉人,道光二年選授建德教諭,旋以疾辭歸。著有《說文聲類》《說文校議》《鐵橋漫稿》等多種。嚴氏精考據,好校書,以輯《全上古三代秦漠三國六朝文》而享譽學林。復輯校諸經、逸注及伕子書數十種,合經、史、子、集為《四錄堂類聚》。其對古文獻的保存和整理做出了重要貢獻,洵為輯伕大家。本次整理嚴可均詩文,以浙江圖書館藏清道光十八年《鐵橋漫稿》四绿堂集刻本為底本,以光緒十一年蔣鳳藻重刊《鐵橋漫稿》心矩齋校本、四川圖書館藏劉咸忻批點《鐵橋漫稿》八卷本、《湖州十家詩選》之《鐵橋詩晦》月河草堂叢書本、浙江圖書館藏錢恂民國六年抄本《鐵橋詩悔》、劉世珩校刊《聚學軒叢書》第三集《鐵橋金石跋》四卷本等為參校本。《鐵橋詩晦》、《鐵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