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决定把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讲析作品的部分划出来,另辟《历代诗歌选》和《历代散文选》两门新课,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别讲授。到1961年,中国人民电台辟了“阅读和欣赏”的新节目,也是由作者唱的开锣戏。从那时起,作者开始写一些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近十年来,赏析作品之风大盛,不专门刊物,还出版了不少鉴赏古今名作的书籍。作者经常应邀这些方面的文字,现在就谈一点切身体会。 作者无论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把上述四点认真做到,并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这样理解是通情达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讲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的艺术手法才可能有说服力
出现在公元5、6世纪之交的《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杰作。早在公元9世纪初,《文心雕龙》,的部分内容便流传海外。公元1731年,日本出版丁冈白驹校正的《文心雕龙》句读本,这是国外出版的个《文心雕龙》版本,19世纪以后,国外不仅出版过多种《文心雕龙》的原本和译本,供研究《文心雕龙》的“逼检’和“索引”也不断出现了。这说明。《文心雕龙》在理论上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各国文学研究者所注目。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近年来更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在研究、译注、考证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显著的新成就。特别是《文心雕龙》在今天,巳不再是少数专家研究的对象,而成了为数众多的读者所需要的读物,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不满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