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生活在神州大地历经劫难与变革的时代,他一 生坎坷,中年目盲,晚年足折。然而他在任何艰难困苦情况下,从未放过学术创作 活动,学术硕果累累,被文史界誉为一代宗师,素为海内外人士所景仰。本书收集了 陈寅恪自青年至暮年五十余年间所写的诗作,其中近半数为次公开发表。陈寅 恪这些诗作,或记事,或有感,忠实地记述了他做人处事的原则,表达了他的思想感 情,反映了他的人格情操。书后附有陈夫人唐(唐晓莹)的诗存若干,其中不少相 互唱和、吟,是他们心声的共鸣。本书对于研究我国现代文化史,或希望解与研 究文史大师陈寅恪的读者,会有重要价值。
本书精选古代诗文名作50余篇(包括“大学语文”自学考试教材古典文学部分精读课文)。对诗文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作详尽细致的讲析。作者华东师大翁德森教授极富教学经验,于指导应试门径尤为得心应物,讲析颇有独到之处。正如徐中玉教授序文中所说:本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作者的“讲析有自己的创见,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特点”。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
陈寅恪集之一种。关于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诗作的研究专论。作者引史证诗、以诗证史,论及唐代社会文化风俗的诸方面。与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共同构成中古史研究的代表作。
陈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生活在神州大地历经劫难与变革的时代,他一 生坎坷,中年目盲,晚年足折。然而他在任何艰难困苦情况下,从未放过学术创作 活动,学术硕果累累,被文史界誉为一代宗师,素为海内外人士所景仰。本书收集了 陈寅恪自青年至暮年五十余年间所写的诗作,其中近半数为次公开发表。陈寅 恪这些诗作,或记事,或有感,忠实地记述了他做人处事的原则,表达了他的思想感 情,反映了他的人格情操。书后附有陈夫人唐(唐晓莹)的诗存若干,其中不少相 互唱和、吟,是他们心声的共鸣。本书对于研究我国现代文化史,或希望解与研 究文史大师陈寅恪的读者,会有重要价值。
陈寅恪集之一种。关于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诗作的研究专论。作者引史证诗、以诗证史,论及唐代社会文化风俗的诸方面。与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共同构成中古史研究的代表作。
从现存的778首诗和477篇文来看,戴表元最有价值的作品是那些抒发故国之思和表现民生疾苦的篇章。前者的代表作有《杨氏池堂谠集诗序》、《二歌者传》、《感旧歌者》等,后者的代表作有《剡民饥》、《采藤行》、《行妇怨次李编校韵》、《南山下行》等。南宋灭亡时戴表元三十二岁,晚年近六十岁才勉强接受蒙元政权的教职,可见他对南宋王朝一直眷怀於心,这种故国之思屡见于其诗文中。本书为“元朝别集珍本丛刊”之一,收录了戴表元的经典作品。
清代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厉鹗、赵信等同撰。由厉鹗、叶子卿点校的《南宋杂事诗(上下)/艺文丛刊》以其乡为南宋故都,故捃摭轶闻,每人各为诗百首,而以所引典故注於每首之下。意主纪事,不在修词,故警句颇多,而牵缀填砌之处亦复不少。然采据浩博,所引书几及千种,一字一句,悉有根柢。萃说部之菁华,采词家之腴润。一代故实,巨细兼该,颇为有资於考证,盖不徒以文章论矣。
嵇康是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嵇康的诗文极力主张听任自然而反对虚伪的名教,这是他诗文的一个主要内容。嵇康的诗文时时表现出他隐居不仕的思想,《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是其代表。另外,《养生论》表现其“养生”思想,《声无哀乐论》表现其音乐理论。总体而言,嵇康文的成就高于诗,其文长于辩论,文辞壮丽,独步当时;其诗大都发挥老庄思想,宣传出世宗旨,相比于玄言诗却有生动的情趣。本书所选诗文以鲁迅《嵇康集》辑校本为底本,参照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本,偶异之处则出校勘记。译注则广泛参考了学界成果和友人意见,力求帮助读者对嵇康其人其文有深入的了解。
司马相如是西汉的大辞赋家,鲁迅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现存题为司马相如的赋有5篇,其中《子虚上林赋》奠定了他的声誉和文学史地位。司马相如的散文在文法和语言风格上与他的赋有一致之处,多用铺张渲染,喜用排偶句式,《南蜀父老》是其代表。司马相如的作品,《史记》、《汉书》、《文选》等书所载,文字多有不同,本书除个别地方做出校勘外,均依照一书文字为准。注释和译文对前人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有吸收。
从现存的778首诗和477篇文来看,戴表元最有价值的作品是那些抒发故国之思和表现民生疾苦的篇章。前者的代表作有《杨氏池堂谠集诗序》、《二歌者传》、《感旧歌者》等,后者的代表作有《剡民饥》、《采藤行》、《行妇怨次李编校韵》、《南山下行》等。南宋灭亡时戴表元三十二岁,晚年近六十岁才勉强接受蒙元政权的教职,可见他对南宋王朝一直眷怀於心,这种故国之思屡见于其诗文中。本书为“元朝别集珍本丛刊”之一,收录了戴表元的经典作品。
陈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生活在神州大地历经劫难与变革的时代,他一 生坎坷,中年目盲,晚年足折。然而他在任何艰难困苦情况下,从未放过学术创作 活动,学术硕果累累,被文史界誉为一代宗师,素为海内外人士所景仰。本书收集了 陈寅恪自青年至暮年五十余年间所写的诗作,其中近半数为次公开发表。陈寅 恪这些诗作,或记事,或有感,忠实地记述了他做人处事的原则,表达了他的思想感 情,反映了他的人格情操。书后附有陈夫人唐(唐晓莹)的诗存若干,其中不少相 互唱和、吟,是他们心声的共鸣。本书对于研究我国现代文化史,或希望解与研 究文史大师陈寅恪的读者,会有重要价值。
元稹生前即对自己诗文做过整理,最终形成《元氏长庆集》一百卷。此本至北宋失傅,宣和间,建安刘麟父子钞録散佚,得六十卷刊世之一,是为存世元集诸本之祖。刘本原貌今亦不得复睹,原于刘本的两种宋刻本亦成残帙:浙刻本《元氏长庆集》存八卷;蜀刻本《新刊元微之文集》存二十四卷。 本书録元稹诗歌五百七十题,将祖诗拆零计,共有八百首。其主要部分钞自《元氏长庆集》,以杨一为据;其馀分别钞自马一外集之补遗、卞孝萱《元稹年谱》之辑佚、《元稹集》外集之续补、陈尚君《全唐诗外编》,之续补。《元氏长庆集》向无注本,本书之作,自具开拓义意。但元才子下笔并不吝惜才情,特别是集中之排笔巨篇以及与白居易争胜之作,引经据典,逞异夸能,真难对付,笔者浅学,能三易寒暑注出元稹文集,得外界襄助者多矣。诗注重丰引行征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