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决定把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讲析作品的部分划出来,另辟《历代诗歌选》和《历代散文选》两门新课,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别讲授。到1961年,中国人民电台辟了“阅读和欣赏”的新节目,也是由作者唱的开锣戏。从那时起,作者开始写一些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近十年来,赏析作品之风大盛,不专门刊物,还出版了不少鉴赏古今名作的书籍。作者经常应邀这些方面的文字,现在就谈一点切身体会。 作者无论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把上述四点认真做到,并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这样理解是通情达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讲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的艺术手法才可能有说服力
本书从《杜少陵全信》中选出了各类体裁的杜诗代表作350首。因所选的尽系名篇佳作,人民性强,参照(宋)罗大经的诗他人好诗如喝醇酒之说,书名即曰《杜甫诗醇》,简称《杜醇》。 本书是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诗歌爱好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杜诗教学者和海外爱好古典诗歌的华人华侨而选注的。千百年来,研杜、注杜者甚多。本书注中往往引用了他们的成果。除仇兆鳌《杜诗详注》外,主要还有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钱谦益《杜诗笺注》、浦起龙《诗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和王嗣奭《杜臆》、施鸿保《读杜诗说》;以及冯至编选,浦江清、吴天五合注的《杜甫诗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邓冠英、聂石樵选注的《杜甫选集》,等等。
精美印刷,收藏经典,有精美书签,双色图文,并附详细译文、赏析。 《新世纪万有文库》丛书,精选中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百部,内容涵盖古代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科技各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不朽历史巨著和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选本,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奉献给读者。本套丛书采用图文双色的形式推出,人们在欣赏,赏读文字的同时,又能看到的山水画,所选图画皆出自《芥子园画谱》、《一品堂画谱》、《三希堂画宝》等画集。观赏玩味之时赏心悦目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决定把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讲析作品的部分划出来,另辟《历代诗歌选》和《历代散文选》两门新课,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别讲授。到1961年,中国人民电台辟了“阅读和欣赏”的新节目,也是由作者唱的开锣戏。从那时起,作者开始写一些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近十年来,赏析作品之风大盛,不专门刊物,还出版了不少鉴赏古今名作的书籍。作者经常应邀这些方面的文字,现在就谈一点切身体会。 作者无论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把上述四点认真做到,并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这样理解是通情达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讲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的艺术手法才可能有说服力
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决定把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讲析作品的部分划出来,另辟《历代诗歌选》和《历代散文选》两门新课,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别讲授。到1961年,中国人民电台辟了“阅读和欣赏”的新节目,也是由作者唱的开锣戏。从那时起,作者开始写一些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近十年来,赏析作品之风大盛,不专门刊物,还出版了不少鉴赏古今名作的书籍。作者经常应邀这些方面的文字,现在就谈一点切身体会。 作者无论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把上述四点认真做到,并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这样理解是通情达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讲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的艺术手法才可能有说服力
《沈复灿钞本琅嬛文集》是新发现的明清之交有名作家张岱的诗文集,由清代有名学者、藏书家沈复灿手抄保存。全书不题卷次,按照诗体、文体编排,其中保留了很多不见于他书的张岱诗文作品,是研究张岱晚年遭际和心态的重要资料,学术价值大。今据以点校排印,以飨读者。
本书初稿为作者硕士论文的附录,撰写于1984年,后经增订成书。戴叔伦诗集至宋元间已散佚,今传之本以明铜活字本唐人诗集为最早,盖为明人所辑,其中可靠作品极少。后出的各种丛书、总集沿袭其误,讹入大量伪作。胡震亨编《唐音统签》发现戴集混入元代丁鹤年、明代刘崧诗,遂加以考证,删除伪作。《全唐诗》本搜辑戴诗最多,达三○四首,然未吸取胡震亨考证成果,复明本窜滥旧观。本书鉴于戴集窜伪情况之复杂,比勘今传各本,广考唐宋元总集、选集,在岑仲勉、傅璇琮、富寿荪诸先生的考证成果上,续考出混入戴集的部分唐至明人作品,从而论定伪作56首,见于唐宋元文献的可信之作148首,真伪难以断定之作60首。根据这一甄别结果,本书将现传戴叔伦作品厘为编年、不编年、备考、伪作四卷,并对前两卷做了文字校勘、语词训释、本事及写作年月
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决定把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讲析作品的部分划出来,另辟《历代诗歌选》和《历代散文选》两门新课,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别讲授。到1961年,中国人民电台辟了“阅读和欣赏”的新节目,也是由作者唱的开锣戏。从那时起,作者开始写一些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近十年来,赏析作品之风大盛,不专门刊物,还出版了不少鉴赏古今名作的书籍。作者经常应邀这些方面的文字,现在就谈一点切身体会。 作者无论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把上述四点认真做到,并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这样理解是通情达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讲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的艺术手法才可能有说服力
八股文作为明清时代官定的一种科考文体,当时到处流传,充斥人间。但随着其种种弊端的暴露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时至清末也就灰飞烟灭了。今天人们想看一看八股文的“丑陋”面孔也成了不易之事。不过全盘否定它的地位和价值亦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此,《清代八股文译注》从最新发现的490篇八股文本中遴选了33篇。并对之详加注释和白话翻译,且根据文章内容的观点和艺术特色予以说明。既便于读者阅读和领会,亦可让今天的青少年由一斑窥全豹,了解八股文的概貌,借鉴八股文写作中局部与整体、轮廓与内容的合理协调,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本书由赵基耀、李旭等编著。
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元曲之所以能代宋词而流行,正如宋词取代唐诗而流行一样,是由“来自民间,死于庙堂”的历史规律所决定的。词起源于民间,流传于街头巷尾,形式活泼,通俗易懂,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在其发展初期,尤其进入宋代,它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以自由活泼的方式表达着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爱情及友谊,甚至人们心灵深处的隐情,因而拥有相当广大的读者群;但词发展到晚期,由于词作家远离社会现实生活,作品的内容日益空洞虚泛,题材也日渐狭隘窄小,又由于作家铺采摘文、堆砌词藻、崇尚艳丽、专注形式,以致失去了通俗文学的本来面目,清新活泼之气几乎被扫除净尽,走上了形式主义的绝路。因此,必然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抛弃,必然会被新的诗歌样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