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竹山词》现存九十三首又一阙,从内容角度可以大致分为漂泊词、节令词、题咏词、记梦词、惜春词、赠答词、言情词几类。比兴手法的妙用,语言的锤炼出新,开放的词风,广采博收融汇众家,终于自成一家,是《竹山词》艺术表现上的引人注目之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整理,对《竹山词》现存的九四首词作,逐篇加以疏解,并汇集历代评语置于篇后。书末附录蒋捷存目词、诗文辑佚、传记资料、题跋叙录、总评、历代重要选本收录篇目、研究论著目录等内容。
本书收入李清照“漱玉词”四十五首(附断句),“词论”一篇,“诗”十三题(附断句),“文”五题。对所有收入的作品进行详细校订,并作了编年、笺注。书中相应位置附录有《宋以来历代总集辑录李清照词一览表》(插页)、《谈“词合流于诗”的问题》、《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理解》、《翁方纲金石录本读后》、《投内翰綦公崇礼启考辨》、《〔宋〕李清照易安居士年谱》、《历代评论》等学术论文及资料汇编。书末附施议对《二十世纪词坛飞将黄墨谷》文,以便读者参考。
曾国藩写的家书,在他生前已由其家人部分刊行。光绪五年,在他的门生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主持下,精心编校成了权威的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交由湖南传忠书局刻印。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曾国藩30岁以后写给长辈和兄弟的信件,共10卷,系统记录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等各方面的金玉良言。全书编校周全,制作精良,被公认为最权威的曾国藩家书版本。此后刊行的各种家书,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就是以传忠书局刻印的这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在编校上完全遵从了原版体例和文本。 原版并未收全曾国藩的家书。今次在原版基础上,根据前人搜集整理,增补了《旧本未刊家书补编》398封,和同为李氏兄弟主持编校的两卷本《曾文正公家训》两部分内容。全套书收全曾国藩的家书1305封,完整呈现曾国藩修
本书取材除《词律》、《钦定词谱》外,并唐、五代、宋、元以来诸家之词集、词话、词谱、小说等作品中所引的词名以及后世之自度腔或用旧谱易以新名者,一概收入。此书初版于1958年,1984年出版修订本,二十年来,编著者又广为收集词调名,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还多,凡正名与异名、同调不同调者,共录词名2700余个,可谓词名之大观。是检寻词名资料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本书故事时间,从王阳明出生的明成化六年(1472)至章学诚去世的1801年,凡二百余年,跨越明中叶-晚明、清初-清中叶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历史时期。本书选择了王阳明、黄宗羲、张苍水、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物为个案,试图从时代和个人生活的铺陈中,呈现出16至18世纪江南文人思想、学术的嬗变轨迹和各自的精神肖像。 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代代江南文人之间精神与思想的传承,也会看到他们或以身殉道,或在书籍与学术中销磨终生,或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中寄情于感官世界的声色,或在人生的中途低徊于内心世界的成长与衰败,无一不在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纠缠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永康程氏遗书:程正谊集》明程正谊著,共十卷,包括诗二卷,文八卷。其诗简澹冲和,颇有意蕴;文也理周词质,结言端直。本书保存了明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赋税、司法、军事、旅游、山川风物诸多方面之史料,对研究明代中晚期西南地区社会历史具有参考价值。《永康程氏遗书:程正谊集》根据清代光绪重修本《?华堂集》为底本,校以旧抄本,又从宗谱文献等资料中辑出轶文30余篇,予以增补,成为收罗很全的程正谊诗文集。
本书旨在深入细致地开掘李渔小说戏剧的思想意蕴,展示李渔小说戏剧的独有价值,及戏剧与小说之间的互动关系。运用了“文化、文献、文本”交错融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具体问题逐一探讨,以系列论文的形式结构全篇,着重展示李渔小说戏曲的艺术精神。 本书从作家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来诠释作品,切入作家的心路历程,为李渔小说戏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具有启示性。
《李绅集校注(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李绅(七七二-八四六),字公垂。亳州人。出身于魏晋以来山东五大士族之一的趟郡李氏。在李绅的青少年时代,方镇叛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最终写下了《古风二首》这样的不朽诗篇。贞元十七年(八○一),李绅赴长安应进士试,以行卷谒吕温、韩愈,为其所赏。贞元二十年,李绅再次至长安应试,居住在元稹家中,因元稹而结识白居易,与元、白成为诗友,共同切磋诗艺,探讨诗歌创作的方向。元和元年(八○六)春,李绅进士及第。初夏东归,途经润州,镇海军节度使李锜辟为掌书记。
《挥麈录》分《前录》、《后录》、《三录》、《余话》,创作时间前后历时三朝三十余年。书中记叙作者历年来的所见所闻,其中虽有小说家言,但仍以史料居多,多为当时的史家和史书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实录院编修的《高宗实录》所采用。
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今夫观水者至观海止矣。然由海而溯之。近于海为九河。其上为洚水。为孟津。又其上由积石以至昆仑之源。记日。祭川者先河后海。重其源也。唐以前之诗。昆仑以降之水也。汉京魏氏。去风雅未远。无异辞矣。即齐梁之绮缛。陈隋之轻艳。风标品格。未必不逊于唐。然缘此遂谓非唐诗所由出。将四海之水非孟津以下所由注。有是理哉。有明之初。承宋元遣习。自李献吉以唐诗振。天下靡然从风。前后七子。互相羽翼。彬彬称盛。然其敝也。株守太过。
清代词坛巨匠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传世,赵秀亭、冯统一二先生的《饮水词校笺》乃是在前人基础上对纳兰词加以全面整理而成的一个本子。其整理工作包括移录原词、标点、校订、补辑、笺注、说明和辑评等内容。全书分编五卷。前四卷以《通志堂集》四卷词为底本,并遵照其排次;第五卷补辑《通志堂集》未收词四十八首。标点全依《词谱》《词律》,所用符号大体依传统点词格式。校笺和说明,用意各有侧重:局部辞句的解释在“笺注”,整首词意的疏解用“说明”。校订所用参校本包括《今词初集》《清平初选后集》等十五种。另有“附录”收录康熙时期文献十二种,均为记载纳兰生平、创作的靠前手资料。
《邗记》的版本主要有现藏国家图书馆的稿本、现藏扬州图书馆的光绪十年仪征呈丙湘等传钞本、光绪十一年《传砚斋丛书》本、民国陈恒和《扬州丛刻》本,以及台北《丛书集书集成续编》本等。此次整理,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藏版刷印的《场州丛刻》本为底本,以光绪《传砚斋丛书》本为参校本。原书征引文献众多,尤以“二十四史”为最,点校尽量核对原文。“二十四史”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据。其他则尽量选用善本。 整理方式主要是标点。只在他本互校中发现明显差异或错论时,方出校记。避讳字、通假字以及个别明显刻印错误等,一律径改,不出校记。本书引用文献明,有时作者有增删,为保持前后文义连贯,统一用引号,中间不作分别。原书引文出处或夹注文字,整理时一并加括号。
本书是清代两部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平山冷燕》的合集。 作者都是天花藏主人,当时即有合刻本刊行。《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描写清正统年间,才子苏友白和白红玉,卢梦梨几经曲折,终于团圆的爱情故事。小说坚持婚姻自主,敢于追求理想爱情的主题,对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本书在1921年译成德文时改题作《两个表姊妹》,后又有英、俄、法多种译本,在欧洲产生过较广泛影响。《平山冷燕》系天花藏主人继《玉娇梨》之后的作品。小说以才女山黛因赋《白燕》诗,奉旨征试天下才子,引出与才了燕白颔之间,以及另一对才女冷绛雪与才子平如衡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以显扬女子才能为主题,对后期小说较有影响。
全书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是首次披露了明代中篇传奇《巫山奇遇》、清代小说《说夏中兴传》、《谂痴符》等稀见作品及郑丽生清稿本《 补》、孙楷第《中国小说史》等珍贵史料;其二是利用新的文献资料,对凌濛初、杜纲、魏秀仁等小说家的生平交游、著述本事及马廉、周越然等人小说藏书的聚佚情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其三是搜集手的报刊资料,详细论述了晚清时期的小说征文及小说保护等活动。全书史料丰富,论题新颖,考述精详,乃作者十年致力于古代小说文献研究的成果结晶。
本书汇存作者近十余年所作赋学论文十四篇,基本上可分为两辑,其关注重点为赋学文献与赋之历史。辑含八篇论文,或条分缕析,综论历代各类赋学研究文献,或变换视点,探讨石刻、笔记、类书、总集之中的赋学文献问题,诸篇侧重点与切入点各有不同,但都有意透过文献以重新审视历代赋史。第二辑含六篇论文,讨论赋史在三千年逶迤流变进程中的若干面相,大体以赋家及其创作为中心,剖析并追踪其中所呈现的赋史脉动。最后两篇《论赋绝句》之文体比较特殊,吟咏不足,续以简注。前五十首专论先秦两汉赋,后五十首专论唐宋二代赋,或可构成对作者旧撰《魏晋南北朝赋史》的补充与衔接,冀臻某种形式之相对圆满。
《杨家将演义》,又名《杨家府演义》、《杨家通俗演义》,全称《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共八卷五十八则。有晨万历三十四年秦淮墨客序,每卷卷首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即是纪振伦,字春华,南京人,生平事迹不详。 《杨家将演义》主要演述了杨继业、杨景、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祖孙五代抗击辽和西夏的战争故事,其中着重描写了杨令公身陷囹圄而撞碑殉国、杨六郎镇守三关屡建奇功、杨宗保智勇双全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为国分忧出征西番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大快人心,令读者赏心悦目。 呼家将的故事实由杨家将的故事派生而来。在小说成书以前,由于杨家将故事在民间传播非常深远广泛,就有些好事者凭借历史上的一点由头,凭借杨家将故事中涉及呼家的一些情节,相继进行铺陈敷衍,经过若干说书艺
王国维曾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盛于元代,它不同于唐诗宋词的典雅瑰丽,而是大量使用口语方言,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深得历代文人的青睐。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以其题材广泛,意境高远、语言通俗,音韵和谐,描绘生动,在中国文学艺苑中折射出璀璨夺目的异彩。 《中华经典藏书:元曲三百首》是阅读、欣赏,学习元曲的理想读本,在参考各种选本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所选曲作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为了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原作,书中增设了作者简介、注释、译文等栏目,并对难解字进行注音,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同
本书是为适应当代中学生阅读需要,特别编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古典文学课外读物。 本书由富有研究成果的名家执笔,精选元曲中艺术成就高、有代表性的16种剧曲和24首散曲,加以简要通俗的注释、准确传神的翻译和精彩独到的点评。同时,还辅有开阔视野的“扩展阅读”和发人深思的小问题。 本书融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结构新颖,内容丰富,是领略古典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入门向导,可供广大中学生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界读者阅读欣赏。
《旧典备徵》被时人称誉为“于先朝国故人物,详稽博考,原原本本,殚见洽闻,凡诸纪载,既备且确,其体例与《弇州别集》相近,而精核过之”(见刘承干跋),是有道理的。如“各省状元人数”条,记录了起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讫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的二百数十年间共一百十二科各省状元的姓名、籍贯、科名等,可与清代进士题名碑录和馆选录等记载互相参照比较,“浙江鼎甲考”条,则专记起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讫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约二百五十年间的浙江籍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籍。“武鼎甲考”条,记录起顺治三年讫光绪二十四年的武科鼎甲姓名、籍贯,可以弥补进士题名碑录中记文不记武的不足。 《旧典备徵》和《安乐康平室隨笔》,是近人朱彭寿所著的两种较有价值、带工具书性质的清代史料笔记,对文史爱好者、尤
晚明文震亨撰。为中国古代造园名著之一,是对历代造园及作者造园实践的总结。全书十二卷,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香茗,看似与园林无关,但按古人之见,这些也是园林生活、园林环境的一部分。表达的是文人的趣味,文人对生活的努力和探索。
边塞诗是诗人创作的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起源于先秦时代,《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汉魏六朝,边塞诗初步发展,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是唐诗中思想性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强的一部分。其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军人魂魄;更有舍生取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即使老去,也常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男儿气概。书中精选历代边塞诗一百余首,精加注释,详细解读。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後避太子允扔嫌名(保成)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性德自幼聪慧好学,长而博通经史,尤好填词,并以填词名世。康熙十五年(二六七六)成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循迁至一等。多次随扈出巡,并曾奉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他生於顺治十一年(二六五五),卒於康熙二十四年(二六八五),年仅三十一岁。 ????《饮水词》就是这位清初词人的词集。其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本书为该词集笺校本。
这本《论集》所收的文章,分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 文字学部分收入了龙先生在这方面的比较重要的论文。这些论文所讨论的问题,有些不见于《中国文字学》;有些虽见于《中国文字学》,但讨论得比较详细、深入。如果想全面了解龙先生在文字学上的成就,应该将这些论文与《中国文字学》同读。 《论集》所收的音韵学方面的论文,有《中上古汉语音韵论文集》没有收人的三篇旧文,还有《论文集》未及收入的晚近发表的两篇讲上古音的论文,对《论文集》是重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