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是诗人创作的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起源于先秦时代,《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汉魏六朝,边塞诗初步发展,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是唐诗中思想性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强的一部分。其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军人魂魄;更有舍生取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即使老去,也常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男儿气概。书中精选历代边塞诗一百余首,精加注释,详细解读。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人。约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三年(一○七九——一○八○),约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初年间。本集收录朱淑真现存的作品,主要为宋魏仲恭辑绿、宋郑元佐作注的《断肠诗集前集》十卷和《断肠诗集后集》八卷,并将汲古阁毛晋刊印的《断肠词》一卷及本人辑绿的《补遗》一卷作为外编合编于后。诗集部分,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钞本为底本,校以民国南陵徐氏影印元刻本、明初刻递修本、明潘是仁《宋元诗?断肠集》自刻本、武林往哲遗着本、清钞本、清刘履芬钞本,还参校了《后村千家诗》、《诗渊》等。词集部分,采用明毛晋汲古阁本为底本,以四印齐本、《诗词杂俎》本为校本,还参校了《诗渊》等。
本书作者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读书研究,主张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特殊的语文现象。所著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所作笔记,搜集丰富,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不少参考资料。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 《春在堂随笔》是作者根据平日所作笔记整理而成,共十卷,大体按年代排序。由于他学识渊博、根柢较深、因而笔记取材广博,文字简约。内容或为以经学、小学、诗文、石刻之考释和评定,或为师友间之酬和文字,或为游历览胜之实录实感,或为朝野之轶闻掌故,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本书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拟选人(用清陈立疏证》。全书将分两辑出版:辑所收子书与旧本储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第二辑收集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这一辑中有不少是残阙或散佚的书,整理时区别不同情况,有的选取较好的现成辑本,有的要进行补辑或重辑。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新唐书艺文志称刘肃为“元和中江都主簿”。而本书今本有元和丁亥公元八○七年)作者自序,结衔题“登仕郎前守江州潯阳县主簿 ”。全唐文卷六九五一云“肃元和中历江都县、潯阳县主簿”,大约是兼此二者而言。他无可考。本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下迄大曆(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多取材于唐代国史旧闻。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等三十个门类,十三卷,主要收有关政治和道德教化内容的史料。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要用前事作为鉴戒。本书始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宋史艺文志列入别史类,作“唐新语。”明人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并列入小说家类。 本书将《大唐新语》进
本书为《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以六朝时期《搜神记》等十三种志怪小说为基础,选取文字优美、故事生动的小说,进行翻译和注释,以展示六朝志怪小说的面貌。
哈森是位有定力、有追求的翻译家、评论家,因为她心里有草原的广袤和高山的壮阔。为了优选限度地勘探人心灵的绚烂与深邃,她再一次选择翻译诗歌。译诗是文学上很困难的事情,况且她翻译的是风格差异很大的多位蒙古国诗人的诗歌,而唯其困难、艰险,哈森从中品尝到的收获的喜悦和精神的满足是巨大的。我们读到的诗作情绪盎然,富于韵律美与语言美,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蒙古国诗歌的多彩之窗,让人们看到了译者的丰沛才情与可贵追求。
《小窗幽记》,明陈继儒纂辑,是明代清言小品集的代表作之一。共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从感情、个性、处世、境界、品味、法度等各方面入手,立体地涉及了人如何塑造自身、增加涵养、立身处事、怡情养性;而且关涉到世情、历史、山水自然、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字优美典雅,处处浸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本书收录《小窗幽记》原文,以版本核校并注释,读者品味它无穷的艺术魅力。
《艺概》是晚清著名学者刘熙写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 《艺概》全书共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全书遵循〔通道必简〕的精神,本着〔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寓〔显缺〕于〔隐备〕的原则(见《艺概叙》),对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七种重要的文艺形式,一一进行了论述,其涉及领域之全面和深刻,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不仅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
凡入选本丛书的各家原著,力求选择版本作为底本,尽量搜集不同版本进行互校,并做的辑佚补阙工作,务求准确和完整。每一思想家的文集,大体由评介性[前言]基本文献、相关附录资料三部分构成。 本书所收著作的版本调查、标点校勘、附录汇编,基本上由整理点校者独立完成、自负其责,主编、副主编主要作了组织协调和版本选定工作,部分善本孤本、佚文佚诗及附录内容,由常务副主编调查收集后提供。海内外学术界同仁也予以本丛书以极大的支持和关注。 本丛书分期分批出版,力求集阳明后学文献之大成。
《词话丛编》自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出版,至今已近十九年,重印过四次。其间,陵續有学者同好或致函书局、或撰文发表,对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订意见。 正如唐圭璋先生在《修订说明》中所言,此书原稿“未加標黠”、“其错字很多”雖经唐先生亲自校主改,“但因不能入国图书馆查书,疏失仍多”。雖经唐先亲事董理,修订工作只能由我局倩人而为。其事殊非易易,前后積数年之功,方始告竣。此间发生的文字和標黠的错误,自当由我局编辑部负责。 按我局惯例,重印再版,应当修订后,方可面世。然此书原为活版铅排,其工藝者之亟需。同时,我局已聘请尃人,对全书作全面修订,等完成后,将重排新校出版。 一九九一年,李復波先生所编的《词话叢编索引》单行出版。此次重印,为方便读者查阅使用,将索引作为六册,附于全书卷后,一并
小尔雅,汉书艺文志孝经家已有著录,未署明撰者。隋书经籍志于论语类有小尔雅一卷,题李轨略解。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同隋志,亦不着撰者名氏。宋中兴馆阁书目始载小尔雅一卷,孔鲋撰,十三章。宋陈振孙直斋书绿解题指出:〔今馆阁书目云孔鲋撰,盖即孔丛子第十一篇也……当时好事者抄出别行。〕可见小尔雅在公元一世纪,即西汉成哀时已流行于世。但唐以前的本子均亡佚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小尔雅是从孔丛于中抽出刊行的,是后书的第十一篇。今传本小尔雅是直取汉志所记的原书编入孔丛子的呢?还是为孔鲋所撰,或如前人所云,舆孔丛子一道,实出自王肃伪托呢?目前尚无确凿答案。但小尔雅传世较早,大量辑录了先秦经籍训诂,这是其价值所在,已为学界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