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并引述近诸家对严羽诗论的研究成果,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示后人对其诗论理解与诠释的历史。初版于2012年,现予修订再版。
曹方向编著的《甲骨文读本(精)/古文字读本》涉及的材料,是商代晚期王室 留下的龟甲和胛骨。按照甲骨文字内容,分为“世系类”“军事政治类”“天文类”“环境与自然经济”“动物类”等部分,不仅对甲骨文字形有解释说明,对我国上古历史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
《梦雨斋》是当代散文家黄裳01年后所作的结集,收入了八十余篇主要谈及清刻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刻本,清刻的装饰风格,颇有艺术性。《惊鸿集》是笔记的结集。“三十年前,余日以买书为事,几无日不得书,书市亦盛,挟册归来则读之,考索其源流及转徙之迹,登之簿录。举凡纸墨行格印记之属,一一记之,积久有十数巨册。”《插图的故事》是黄裳关于明清(以明代刻本为主)木刻版画的旧作的结集。中国的木刻版画有着的历史,但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却瞧不起它,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书家也不收藏版画书籍。所以有木刻插图的书,不仅流传下来的很少,而且多为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书中所收,是黄裳多年收集、研究木刻插图的结晶。全书收录了明清插绘共30幅,每幅又有一篇札记加以说明。作者学问渊博、文笔优美,使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日
《笔祸史谈丛 妆台杂记》由黄裳著
《智囊全集》,又名《智囊补》,作者冯梦龙,是其在“三言”之外,从明代以往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搜集的有关智慧故事的结集。全书共分十部二十八类,近两千则,上自经国大略,下至市井小智,部类分别,按以评语。《智囊全集》是属于市民阶层的笔记文学,是对市民阶层及其知识分子渴求从古代的文化中汲取适合于自己需要的知识的回应,代表了市民化的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倾向。《智囊》一书,冯梦龙编成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5年)。刊行之后,冯梦龙又做了一些“补遗”,重印时附于原书各卷之后,仍名《智囊》。再后来,冯梦龙应读者要求,在原书基础上又补充了若干篇目,对原书的部类,以及各部类中的篇目重新做了调整,同时对旧有的个别篇目在内容上做了补充、修正,对按语也做了些修改,重刻发行于世,即此《智囊全集》。
本书为清代文人黄金台的日记。黄金台,原名森,字鹤楼,号木鸡书屋老人,浙江平湖县新仓镇人,虽长期困于场屋、十应乡试不中,但基本没有经历战乱,度过了俭朴、充实的“为 书籍的一生”。黄金台的日记上海图书馆共藏稿本35册,起于嘉庆十九年(黄金台26岁),止于咸丰八年(黄金台70岁)。现存的黄金台日记、诗文及其他著述,就是江南地区 嘉道时期一位中下层文人日常生活的反映与记录;作为研究个案,黄氏日记有难得的平实性与自足性,这种文献特质更有助于反映他生活的基本风貌。黄氏日记对研究《红楼梦》传 播、戏曲演出、嘉兴府地方文人群体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文献。
陶宗仪所撰《南村辍耕录》是元末明清笔记杂著中的杰作,也是了解元末明初社会的珍贵资料,文献、学术、史料价值兼而有之。《辍耕录》成书后,刻本綦多,质量参差,清人着录已多有混淆。明刻本系统优于元刻本系统,其中玉兰草堂本很好,戴珊本最劣,因潘祖荫着录时误戴珊本为元刻,陶湘据以覆刻,张元济据以影印,导致后来的整理本均以戴珊本或出自戴珊本的本子作底本,因而存在大量错误。现有整理本除中华本外均称校点本,实则仅本稿作者完成的辽教本附有校勘记。现选用玉兰草堂本作底本重新整理,为学界提供一个高质量繁体版整理本。
本套书是韩锡铎先生对《樊川文集》的夹注合集,包括《樊川文集夹注卷一》《樊川文集夹注卷二》《樊川文集夹注卷三》《樊川文集夹注卷四》和《樊川文集夹注外集》五本。《樊川文集》是杜牧的诗文集,为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书中收录了杜牧的作品四百五十多篇。书末的外集为后人所补编。杜牧的这部诗文集是研究晚唐政治史和文学史的重要资料。韩锡铎先生用《史记》《汉书》《唐书》等多部史料对《樊川文集》进行注释,丰富的《樊川文集》的内涵和外延。
《竹书纪年》是载录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订补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精)》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张穆是我国清代边疆史地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学术目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关注时局及国家边疆安全,与祁韵士、何秋涛等人共同努力,撰写边疆研究著作。其所著《蒙古游牧记》被学术界广泛推重,不仅是《清史稿》等著作的重要依据,还很早被翻译成外文出版,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学术界对张穆其人、其学术成就的系统研究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张穆在中国学术目前的地位极不相称。《张穆全集》首次将张穆在历史地理及学术史方面的著作进行汇总与集成,其中包括《蒙古游牧记》《魏延昌地形志》《?斋文集》《?斋诗集》《顾亭林先生年谱》《阎潜丘先生年谱》等多部著述。 全书共4册,全面总结了张穆的学术成就与贡献,整理了其历史地理方面的学术成就。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梳理张穆的学
尚书核诂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尚书研究重要的成果之一。王国维先生特焉撰序,以之与历史上的孔传、蔡传相比,认为其书“博采诸家,文约义尽,亦时出己见,不愧作者。其于近三百年之说,亦如汉魏诸家之有孔传,宋人之有蔡传。其优于蔡传,亦犹蔡传之优于孔传。”这无疑是非常高的学术评价。杨筠如先生,湖南常德人,一九二五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研究院第一届学生,王国维是当时的导师。他听王国维讲授尚书,于是选取核诂为研究题目。在那屈同学中,以经学为题目的只有他和杜钢百(原名百炼),杜氏治经学史,致力经注的惟杨筠如先生一人。
本书收录《况周颐批点陈蒙庵填词月课》、《陈蒙庵批校白石道人歌曲》以及陈蒙庵所著《纫芳簃词》、《纫芳簃琐记》、《纫芳簃日记》共五种著作,全彩原大影印,是一部涉及填词、词学理论、词籍版本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宋代词人姜夔以及近代词人况周颐和陈蒙庵的重要文献。 《况周颐批点陈蒙庵填词月课》为况周颐与其入室弟子陈蒙庵的翰墨连璧,陈蒙庵早年从况周颐学词,每月三课,提交所创作之词,况周颐亲为批评修改,天眉、行间,细致批点,或褒扬,或指出格调之病(如批语有云:“少年人作文字,不拘何题,宜切戒衰飒语”),或指出押韵之误,或指出四声之误,或修改词句并注明所以改之理由、出处,或亲自作词指示用字之法,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填词指导教材,对今人学习填词,有着十分难得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李唯是目前上海篆刻界的中年“实力派”,他师出韩门,根基扎实。后又向童衍方、刘一闻、陆康等诸大家求教,获益匪浅。他多年来致力于刻制中国茶文化诗文名句系列印,在圈内颇受好评。这部《李唯印稿》是他长年创作的一个总结,除了茶文化系列印外,还有名章、闲章等各种形式计两百余方。
全书共十卷,前有前言,溯源历史,探究古今,厘清《玉台新咏》的流传和编撰缘同和过程及其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卷一至卷四,所收全为两汉、两晋、宋齐之古诗、乐府,卷五至卷八大多属于所谓的“宫体”诗,卷九为杂言诗,除三言、六言外,多为七言诗,卷十为古五绝,也多古调古趣。每卷前有“导读”,正文每首诗前有作者简介和“题解”,诗后有“注释”和“今译”。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对诗歌进行注释,以优美的诗性的语言进行翻译,非常有助于读者学习、欣赏及做研究之用。 通读全书读者自然会明白,《玉台新咏》内容虽全涉女性,反映女性的生活,表现女性的情思,描绘女性的柔美,吐露女性的心声,但并非都是靡靡之音,而是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妇女真实的生存状况、丰富的情感世界,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总之,本书对于充分欣赏和准确
周作人散文被称为“近代白话散文的高峰”,可读性可见一斑。周作人的文字清新淡雅,风格平和冲淡,是静心去燥的一剂良药,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读者反复品读,不断感受周氏文字间的韵味。周作人的博学多才使得他作文选题范围极广,从古至今,从欧洲到日本,在他的文章中可以读出其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学的见解,点评独到,独具一格,同时,他将自己对文学的见解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和翻译作品中。可以说,周作人散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宝库。《周作人作品集》(第二辑)包括《知堂文集》《周作人书信》《苦雨斋序跋文》《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书房一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立春以前》《过去的工作》《知堂乙酉文编》《希腊女诗人萨波》《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木片集》《
《词学科目述要(精)/施议对论词四种》从词体的发生发展、文体特点以及词学的自觉、独立、沿革等方面,系统论述词学学科的性质、历史、现状与未来,提出“自觉的词学”、“词学 三座里程碑”、“二十世纪词学传人”等命题,足供学界参考。该书多数章节先前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词学》等核心期刊发表。
《封神演义(1-6)》 《封神演义》系列漫画共六辑,十二卷,每辑两卷,第三辑包括第五、六卷。原书名为《太公望传奇:殷周传说》,为日本历史漫画巨匠横山光辉中国名著系列的最后一作,最早连载于潮出版社的《希望漫画》月刊。该系列漫画开篇等场景采用了《封神演义》的设定与故事情节,大部分内容以《史记》以及在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先于《封神演义》成书的《全相武王伐纣平话》为参考,讲述了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暴虐,周武王在太公姜子牙以及各位神将的辅佐之下,推翻暴君重治天下的故事。第三辑主要讲述了晁田与晁雷讨伐西岐,哪吒、黄天化等人深入敌营力挽狂澜,闻仲亲自领兵30万出征等故事情节。 《封神演义(第4、5、6辑)(7-12)》 “封神演义”系列漫画共六辑,十二卷,每辑两卷,第六辑包括第十一、十二卷。第十一卷卷名为潼关痘疹之卷
东汉永寿四年(158)七月,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带领秦人孟伯山等6人,在今拜城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博孜克日格沟修亭,完工后在旁边的石壁上刻下8行共108字,记录他们作亭之事,所刻即“刘平国刻石”。
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桃花扇》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第一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源流;涉及观点者,追寻其论说的出处。考证其中所涉时地人事、撰作背景,以见三百年间《桃花扇》传播、接受、影响之大较。
《食疗本草》三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原本。《食疗本草》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食物疗法及营养学专著,记载了二百六十余种常见食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疾病及各种禁忌,兼收大量的食疗方剂。原本久佚。作者据人民卫生出版社《食疗本草》辑佚本注释翻译,并与众多残本和其他典籍校核。附“名词术语解释”和“食物药品”两个索引。
邓菀莛撰述的《百家点评人间词话》四卷,各有卷首总批,对于该卷的来历及要义作整体评判。全编一五六则,每则内容,由原文、别叙、集评三个部分组成。“别叙”部分带有导读性质,主要针对《人间词话》词条原文及百家点评发表个人意见,可当作题解看,而其评说对象则主要是集评所采摘。所谓综合百家,自成一家,目的在于发明真意。“集评”部分为选择性的语录。是点评,而非见一条采录一条的资料汇集。须见简单明了。如非必要,不予全录。此书于《人间词话》各种刊本中,提供另一解读文本,将进一步推进《人间词话》的研究和普及。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之《日记编》之一,含清代名人日记七种,分别为:张廷济《张叔未日记》、赵宗建《旧山楼日记》《非昔居士日记》《庚子非昔日记》、叶钧《壶中日记》、何绍基《东洲草堂日记》、颜光敏《颜懋價日记》。这七种日记大都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记述了这些清代学者士人的日常琐碎生活,有的还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人物、学术(金石、版刻、诗文等)、时事、风俗等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
中國古代小說的概念非常寬泛,内涵很廣,類别很多,又是随着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化的。古代小說的界限和分類,在目錄學上是一個有待研究討論的問題。古人所謂的小說家言,如《四庫全書》所列小說家雜事之屬的作品,今人多視為偏重史料性的筆記,我們已擇要编人《歷代史料筆記叢刊》,陸續出版。現將偏重文學性的作品,另编為《古體小說叢刊》,分批付印,以供文史研究者參考。所謂古體小說,相當於古代的文言小說。為了便於對舉,參照古代詩體的發展,把文言小說稱為古體,把「五四」之前的白話小說稱為近體,這是一種粗略概括的分法。本叢刊選收歷代比較重要或比較罕見的作品,採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標點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本則優先錄用。個别已經散佚的書,也擇要作新的輯本。古體小說的情況各不相同,整理的方法也因書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