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 谋略宝典 的《智囊》,堪称古人谋略与智慧的结晶,诞生近400年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享有盛誉。 明代末年,传奇文学家冯梦龙已过天命之年,目睹天下动荡不安,埋首搜集整理自夏商周至明代末年3000多年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以智取胜的 1308个历史智慧故事,加以评述编撰成书,分为十部共二十八卷,是为《智囊》。 全书囊括识人用人、治理政务的智慧;转危为安、避祸求福的智慧;安邦治国、理财治家的智慧;洞察真相、避免上当的智慧;借势谋局、灵活应变的智慧;为人处事、事半功倍的智慧 翻开本书,带你领略古人的大谋小计,从此变得足智多谋!
《苏东坡全集》是苏东坡诗、词、文及学术著作等所有作品的汇编,包括正编十一种:1.《苏轼诗集》;2.《苏轼词集》;3.《苏轼文集》;4.《苏氏易传》;5.《东坡书传》;6.《论语说》;7.《东坡志林》;8.《仇池笔记》;9.《东坡手泽》;10.《艾子杂说》;11.《苏沈良方》。附编七种:1.《历代地理指掌图》;2.《物类相感志》;3.《调谑编》;4.《格物初谈》;5.《杂纂二续》;6.《渔樵闲话录》; 7.《问答录》。本书是在四川大学著名学者曾枣庄、舒大刚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人员负责点校的《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的基础上修订汇编而成,出版后将成为市面上收录苏东坡作品最为全面丰富的苏东坡全集。
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三袁”中声名最为卓著。其人性情洒脱,钟情山水,同时又精明强干,为官清廉公正,颇有政声。他主张诗要从“自己胸臆流出”,要有性灵、趣味、新奇,提倡向民歌学习,其诗本色尖新,浅近俚俗,在明代诗歌专事模拟的风气下,令人耳目一新。《袁宏道集笺校》原为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分平、精装印出,内容版式也根据套书统一重新编排,较老版更为美观悦目。
《群书治要》是唐朝初年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人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前人著述中辑录精华以资辅政,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 贞观之治 提供思想理论基础的匡政巨著。是一部汇集中国古代经、史、子书精华,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的经典之作。 本书在对原文进行精良校对的基础上,有进行了精心的白话翻译,采用左页排印原文,右页排印译文的排版方式,便于读者阅读。
《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最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金圣叹全集》是陆林教授穷十余年之功辑校整理金圣叹作品的全集,校勘精,收录全,具有权威性,在学术界和读书界得到好评,全书计分诗词曲卷、白话小说卷、散文杂著卷三编六册,其中小题才子书是首次整理,书后附录年谱、资料等研究成果。
《陈寅恪文集(纪念版共10册)》共收书7种,附录1册:之一:《寒柳堂集》,之二:《金明馆丛稿初编》,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之四:《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之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之六:《元白诗笺证稿》,之七:《柳如是别传》。附录:《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5811、1213号写本进行释校。这两个写本都是唐代写本,都是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根据写本内容,可推测出与窥基《法华玄赞》相关。尤其是BD5811号与《法华玄赞》的撰写格式很相近,是对《法华玄赞》的抄写与再解释。两件写本都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由于是首次释录,并无传世文献可作参考,校勘主要是对文中引用的传世佛教文献进行他校,或者理校。录文综述部分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两个写本的书法特征。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14710写本进行释录、校勘,首尾全,存1008行(不含空行),前有藏家题跋。本件敦煌遗书为卷轴装,现存国家图书馆,长1755.8厘米,唐代写本。薄皮纸所抄。尾全,有尾题,通卷章草。敦煌遗书中章草写本为数不多,本件卷帙巨大,且可以作为唐代章草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本书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以《大正藏》所录《法华玄赞》为校本。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BD14710写本的书法特征。
《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道德经问道心得》作者酷爱生命哲学,尤其对《道德经》有着独到的心解,把《道德经》视为人类生命路线的导航,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柢。《道德经问道心得》收录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作者通过对原文进行逐一解读、说文释义,每一章都有大量历史案例作为对原文思想的注解,做到了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阅读《道德经问道心得》,能更深刻地认识《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思想,《道德经问道心得》更是现代人修身处事宝典。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集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为一体,在体例上有明显创新。选诗既重视吸收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和优长,又充分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特别重视诗的艺术经典性、艺术整体性和可读性。《唐诗选注评鉴》既为读者的品读鉴赏提供了多方面参考,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撰者刘学锴先生学殖深厚,治学严谨,为著名的唐诗研究大家,著述一向不以数量而以专精取胜,其《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均为传世之作。先生年届八秩,学养已臻炉火纯青之化境,他充分发挥学术专长,心无旁骛,潜心四年之久,成此封笔之作。 该书集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为一体,在体例上有明显新创。选诗吸收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和优长,特别重视诗的艺术经典性、可读性和整体性。该书选诗六五〇首,校注中凡涉及作者主名、
《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清人孙温、孙允谟绘,共230幅,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并围绕原著的故事情节,将主要人物活动表现得细致入微,楚楚动人。图中绘有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及博古杂项等,几近包括全部画科内容。仅各种人物就多达3000余人,主要人物采用“写真”技法,注重面部肤色肌纹之渲染、形神兼备。其绘画技法高超娴熟,既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西洋画法,既有宫廷风格的华贵富丽和文人画的内涵气韵,又有民间绘画的色彩明艳生动,通雅通俗。该画册现藏旅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祁彪佳的著述有《远山堂剧品》、《远山堂曲品》、《玉节记》、《鱼儿佛》、《远山堂诗集》、《远山堂文稿》、《寓山注》、《越中园亭记》、《宜焚全稿》、《督抚疏稿》、《救荒全书》,以及十多种尺牍、十五卷日记,等等。祁彪佳被关注最多的还是其为国殉节的民族气节,其次则是戏剧、戏曲理论,再次才是其《寓山注》以及相关诗歌、小品文的文学价值与园林营造的文献价值。关注较少的则是《救荒全书》与日记之中的荒政理论与实践,以及其揭帖、判牍等司法文献。事实上,祁彪佳可以说是晚明清流派士大夫的典型,其后人历经二百多年藏而勿失,保存下了
《水经注》共四十卷,为北魏郦道元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地理著作。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涉及历史、考古、地名、水利、宗教,称得上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本书融汇了陈桥驿先生六十余年研治体会,以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为底本,增以题解、注释,题解精炼允当,译文流畅自然,注释力求精当,以使读者更好地阅读、使用本书。
《幼儿大字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的一种,采用简体、横排、特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幼儿大字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
本册主要是对天津博物馆所藏津艺304号写本进行释校,是对这件写卷的首次释校,具有重要的文献整理意义。这件唐代写本,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以往的著录信息根据写本内容泛称为 法华经义疏 。这次校释考订出此卷是对隋代吉藏《法华义疏》的抄写,属于三论宗的文献。写卷保存下来的内容对应于《法华义疏》卷三下部及卷四上部,大致是对《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所作的逐句逐段注释。不过津艺304不是对《法华义疏》的简单摘抄,而是有详有略,部分文字还是《法华义疏》所没有的,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对残损字尽可能予以补录,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由于是首次释录,并无传世文献可作参考,校勘主要是根据吉藏《法华义疏》或文中引用的传世佛教文献进行他校。录文综
本书是作者博士阶段的学位论文,曾获得上海市博士论文的称号。年谱以清代著名文人袁枚一生的经历、交游及创作活动为主要内容,广征史料,细致考订,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袁枚乃至整个清中叶文坛的基本面貌。《袁枚年谱新编》试图剔除袁枚晚年在盛名之下以修订早年著述、重述早年经历等方式对其生平所作的粉饰,作者不仅首次采用诸旧谱未曾利用的袁枚早年单刻别集《双柳轩诗文集》,也注重捕捉其晚年数次修订《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著述时所作的微妙文字改动。这一追索谱主著述尽可能早的文本并将其作为年谱编纂基础文献的方式,也为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作了新的尝试。
北宋惠洪是中国佛教史和文学目前一个的奇才,其著述范围之广,在两宋禅林中可称第一,后世僧人也罕有其匹。其诗文集《石门文字禅》正是他整个撰述理念以及写作内容的集中代表,不仅体现了佛教内部禅教合一的倾向,而且也显示出僧人借鉴士大夫文学传统而交融儒释的自觉努力,同时还提供了一个挣扎于出家忘情与世俗多情之间的诗文僧的很好样板。《石门文字禅校注》集义理、考据、文法于一书,是周裕锴教授数十年研究惠洪及禅宗的集大成之作,包含着独特的治学理念,代表着中国当下集部文献及禅宗文献整理的新高度。校勘中较多地使用了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注释中,广泛使用传统笺注古籍的惯用方法,如考证以确定相关史实、人物生平、作品时间、创作背景,注解字词、典故以明诗文句意。除此之外,基于《石门文字禅》出入儒释、习用“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
本书主要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二及卷五进行释录、校勘。卷二解释《法华经 序品》的后半部分,卷五解释《法华经 譬喻品》的前半部分。卷二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上博12为底本,参校以国图14564,及《大正藏》录文;卷五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7368为底本,参校以《大正藏》。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是次被发现是卷二抄本,并首次与上博12得以缀合。书中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三个写本的书法特征。
《敦煌草书写本识萃》系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从敦煌写卷200多件草书写本中选取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者,分原卷原色图片、释读与校勘、研究综述三大部分,统一体例加以释录。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〇六三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九百五十四行,二万〇七百余字。本书以伯希和二〇六三号写本为底本,以武邑尚邦、沈剑英的释录为校本;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伯二〇六三号写本的书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