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作为 《春秋》三传 之一,自汉代就成为 经 书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受到了人们更多、更持久的关注。其史学和文学价值一直得到了古今学人的推崇。 从史学价值来说,它既记载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春秋文化百科全书,了解春秋时代不得不读的经典。它是中国第一部建立了健全的编年体制的编年体史书,是先秦史学成就的集大成者。其综合性、整体性的史学观一直为优秀史学家所推崇;其点、线、面相结合,在反映历史全貌时注重突出当时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做法也一直是史家的榜样。 从文学价值来说,其典雅、浑朴、传神的文风成为文学创作者学习的典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书中史实衍生出的故事,也为后世小说、戏曲甚至影视剧提供了的原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自30余岁开始写作,直至晚年才集腋为裘,成此 孤愤之书 。全书分十二卷,凡四百九十四篇。全书大多采用传奇手法来描写志怪的题材,融物性、神异性、人性于一体,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魅的艺术形象,既生动描写了个人渴望解放和追求幸福的喜怒哀乐,也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世态炎凉。在艺术表现上尤以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取胜。因而被称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群书治要》是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命魏徵等编撰的一部资政巨著。它依经、史、子三大类,上始先秦,下至晋代,辑录六经、诸史、诸子中所载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文章,共五十卷、五十余万字。全书体例清晰,宗旨明确,注重实效,兼顾文采,取舍精当,紧依 资政治国 的编撰目的选文,既保留了所引原书的体例,读之能够见本知末,探究事物发展的始终,同时也适当对所选之文做了裁剪拼合,使文章更为紧凑,论点更为清晰。 三全本 《群书治要》以《续修四库全书》收录的《宛委别藏》日本天明本为底本,对全书正文及小字古注都进行了注释和白话文翻译。尤其是对书中古注的注译,是目前《群书治要》注译本中绝无仅有的。
《史记》是中国传统史学中的经典,如何读懂经典,或者说如何让经典 好读 ?张大可教授可谓用了毕生精力。张教授通过对《史记》的研究,结合多年的古籍整理以及自身阅读的经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完美的《史记全本注译》。 这套《史记全本注译》从内容上有如下特点: 一、《史记全本注译》的内容构成 在今本《史记》基础上独立创作,增加了绪论、题解、注释、译文和段意五体内容,全书共330万字,分为九册,第一册《十二本纪》,第二册《十表》,第三册《八书》,第四册至第五册为《三十世家》,第六册至第六册为《七十二列传》。 二、宏观把握和微观解读相结合 1.序论:全面评介全书内容、创作主旨及价值、作者事迹等内容。(宏观把握) 2.题解:置于篇前,提示本卷大事梗概,帮助读者了解本篇主旨、历史大事件、作者的创作意图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荟萃唐宋文菁华,是进入古典文章的正确门径;以诂经之法笺释,旁征博引,穷原竟委;于文章关键处,征引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近三十家评注,精彩纷呈。 《唐宋文举要》兼收骈散,分甲乙编。甲编古文八卷,一百七十八篇三十九家,以唐宋八大家为主,更取陆贽、李翱、刘蕡、杜牧、范仲淹、张载、朱子等三十一家为辅翼;乙编骈文四卷,七十篇四十八家,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李商隐、温庭筠、文天祥等。 本书据民国直隶书局初刊本整理,更规范精确,全式标点,并明确标明笺释中引文的起讫及层次;更忠实于底本,内容、称谓不删改(如曾文正公曾涤生及其评点、北平市等);笺释文字与通行本不同而不影响文意者不删、改、补,底本中的讹误或异文渊源有自者出注说明。
本书是苏东坡作品的汇编,全套共八册,包括作品十五种,其中*、二册为苏东坡的《诗集》《词集》;第三至六册为《文集》;第七册为《苏氏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辑本);第八册为《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东坡手泽》及作为附编的《苏沈良方》《艾子杂说》《杂纂二续》《渔樵闲话录》《调谑编》《问答录》。其中诗词文不必多说,《苏氏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是苏东坡的学术著作,《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东坡手泽》是东坡的笔记类作品,《苏沈良方》收录了苏东坡和沈括关于药方和养生方面的文章,《艾子杂说》据说是东坡的寓言作品,《杂纂二续》等多是托名苏东坡的作品,大体反映了苏东坡幽默风趣的文化形象。 书前有长篇《导言》,详细评述了苏东坡的文艺及思想成就;并编有《苏东坡年表》,帮助读者了解苏东坡的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新朝起,至汉献帝让位,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 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 ,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 古文观止 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极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古文观止》选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非常好的普及性古文选本,一版再版,依旧常售不衰。
《周易》是周朝的《易经》版本,据说是文王周公整理加工而成,孔子作十翼。《周易》是一部难读之书,被誉为古代东方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诸多圣哲先贤终身读《易》而无悔,《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可以互相贯通的伟大经典。本书以 原文 注释 译文 方式诠释传统经典。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百三十五卷,是中国先秦至隋代的诗歌总集,逯钦立先生编辑校勘。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①取材广博。隋代以前的作品,除《诗经》、《楚辞》外,凡歌诗谣谚,悉数编入。 ②出处详明。每诗必注明见于何书何卷,无一例外。 ③异文翔实。各书的异文,或一书不同版本的异文,乃至前人的校勘成果,凡足资参考者统予记录。 ④考订精审。书中按断多有独到见解。 ⑤编次得当。依据作者生卒先后分卷编次。 本书以其搜罗之完备、校勘之严谨、考订之精审,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此次新版,附录常振国、绛云二位先生所编的 作者篇目索引 ,有音序、四角号码两种;并对诗篇作者歧互、辑校者加案语注明者,以及作者的字号爵谥等,均编入索引,将逯钦立先生的学术匠心,用索引的方式体现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巨制,也是中国部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历经三十多年时间,对中国地质地貌、人文、植物等进行系统考察,撰写了这一 千古奇书 ,它既是一部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文学巨作,具有多方面科学价值。本书内容生动、准确、详实,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在对原文精良校对的基础上,又对历史背景、地理名称、人物生平等做了周详的注释,译文力求通俗易懂,让现代读者与几百年前的古人在山山水水中重逢。
本书除收录《管氏地理指蒙》外,还收录《青乌先生葬经》《葬书》《古本葬经》《郭氏葬经删定》《葬经笺注》《葬经校注》《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青囊海角经》等十五种。 本书为 中华礼藏 礼术卷 堪舆之属 之一种。主要收录的是题名汉代至明代的传世地理术书,其中不乏托名之作,如托名汉代青乌先生、晋代郭璞、唐代杨筠松等。以《葬书》《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等为代表的流传较广的文本,则广收异本加以点校。而《郭氏葬经删定》《葬经校注》《葬经笺注》《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等系首次整理刊布的作品。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查阅、利用地理术书提供较为便利、可靠的点校本。
《遵生八笺》全书凡十九卷,五十余万字。作者高濂自述书名时说: 尊生者,尊天地父母生我自古,后世继我至今,匪徒自尊,直尊此道耳。不知生所当尊,是轻生矣。 书名初刻本作 尊生 ,取尊重、珍惜生命的含义;后世刻本多作 遵生 ,取遵循养生之道的含义。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学专著。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成书于清朝初年,它集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之大成者,有 空前绝后 之美誉。 聊斋 是书屋名称, 志 是记述的意思, 异 指奇异的故事。书中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由此也引来众多文学评论名家点评,其中冯镇峦批评本以其生平之明晰、评点之丰实、见解之独到,最为学界之看重。冯镇峦从小说本身的艺术水平出发,点出《聊斋》创作的文法技巧,肯定其 佳处难言尽 的字句锤炼、幻化神奇的人物塑造和精妙绝伦的谋篇布局,给予《聊斋》以 当代小说家言,定以此书第一 的高度评价。
《本草纲目》为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对本草学进行全面整理总结之作,分为16部、60类,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一万多个,书中还绘制了一千余幅精美的插图。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此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 东方药物学巨典 。 《本草纲目》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它所开创的基于自然属性特征而非效用特征的药物分类方法,兼顾名物训诂、药学描述和临床附方的撰述方式,四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中医药从业者。同时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因此《本草纲目》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
陈宏谋有感于世俗弊端,于是在公务之余,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辑为:《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总称《五种遗规》。 《养正遗规》主要是有关童蒙养正及青少年读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论述; 《教女遗规》多为阐释闺范母训等内容; 《训俗遗规》主要记述乡里、宗族间致讼原因和如何消除矛盾的途径和著述; 《从政遗规》主要为官吏选辑可当座右铭的咸规和一些表率人物的言行; 《在官法戒录》是辑录者采辑历代典籍所载封建官吏的善行和劣迹种种,加以指评论断之作。 虽然《五种遗规》中很多具体的内容已经时过境迁,但是所论及的道理很多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发人深省。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枢著。本书选取《资治通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每件史事详记其始末,并自拟标题,记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 以事为纲 的本末体史书先例。
《太平广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文言小说总集,全书五百卷,系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奉诏取各种野史、传记、故事、小说等编集而成,与《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合称 宋四大书 。 《太平广记》是按照小说题材的性质分类编纂的,全书共分为九十二个大类,部分类别下再分细目,凡一百五十余细目。各类别卷数不一,少者一卷,多者数十卷。其中卷数较多的依次为神仙五十五卷、鬼四十卷、报应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定数十六卷、女仙十五卷、畜兽十三卷、异僧十二卷、再生十二卷、草木十二卷、征应十一卷、妖怪九卷、狐九卷、水族九卷、杂传记(收唐人单篇传奇)九卷、诙谐八卷、龙八卷、虎八卷、杂录八卷等。由此大略可见《太平广记》内容多为神仙鬼怪之故事。 《太平广记》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言小说,被《四库全书总目》
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苏轼作品中反映的宋代社会历史,所蕴含的美好情操和非凡智慧,所创造的优美艺术形象,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体悟生命,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但苏轼的作品典故多、旨意深、文字奥,向来被认为难读难解。为使苏轼的作品能面向今天的大众,我们冒着举鼎绝膑的危险,以自己浅薄的学力,对苏轼的作品作了编、注、译的整理工作。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zhu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为天部、时序部、皇王部、州郡部等55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有子目录,大大小小的类目累加在一起多达5474个。其中zui详细的是地部,大类共有155个,然后在大类之下又划分了538个细目,共计693个类目。书中共引用了2800多种书籍中的内容。《太平御览》是古代zuizhu名的类书之一,也是学者案头bi备的工具书之一。
《全唐诗》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诗人 凡二千二百余人 ,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其中全部诗人;诗作从近五万余首中精选4809首(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并作简要、专业之注释;诗人排序、卷次一仍其旧,另增唐诗作者索引及唐诗篇目索引,方便读者查询。集学术性、阅读性、欣赏性于一体。 于此一编,《全唐诗》概貌、精华尽收眼底,唐代诗歌发展之洋洋大观自可纵情鸟瞰。
《中华国学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12册)》是中国古代知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极高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寒柳堂集》:所收十余篇论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史诸方面。其中《论再生缘》是篇重要论著。《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及其补文是其晚年的自传性遗文,对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及作者本人生平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分别收作者生前手定重要论文、序跋数十篇,涉及中古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前书系统论述汉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与流变,提出著名的隋唐制度 三源流说 ,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讨论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元白诗笺证稿》:对唐
《蒙学经典》囊括十三种蒙学经典读本,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童蒙须知》《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格言联璧》《增广贤文》,共十六册。内容上,题解充分详尽,注释简明准确,译文明白晓畅,疑难字词注音,读者阅读起来没有障碍。形式上,图书特别出版为大字本,做了分册处理,开本增大,更方便读者阅读。 《三字经》:被誉为 蒙学之冠 ,三三成句,简练易读,世谓南宋王应麟作,后略有增补。以 人之初,性本善 起篇,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事例作结。将涵盖了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伦理思想及识字教育浑然融为一体,句式灵活,编排巧妙,语言通俗,行文流畅。 《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