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编写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这二十四部史书,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钦定,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 正统 史书,也就是 正史 二十四史 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 本次出版的 二十四史 ,是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精心翻译而成的。编译过程历时数年,参考了众多方家时贤的著作,限于体例,未一一注明,谨致敬意和歉意。
《封神演义》,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榜》,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约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目前尚未有定论,主要有明代许仲琳与陆西星两种说法。亦或认为《封神演义》作为一部民间集体创作的世代累积型小说,有可能为陆西星与许仲琳合著。《封神演义》全书共一百回,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武王伐纣的故事,纣王暴虐乱政,引发商、周两国的战争,三十六路伐西岐,最终纣王鹿台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故事的另一条主线是道教内部阐教与截教的斗法。阐教派以姜子牙为代表,帮助周武王兴周灭纣;截教派以申公豹为代表,协助纣王。结果阐教大胜,截教惨败,姜子牙归国封神。该小说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
被誉为 谋略宝典 的《智囊》,堪称古人谋略与智慧的结晶,诞生近400年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享有盛誉。 明代末年,传奇文学家冯梦龙已过天命之年,目睹天下动荡不安,埋首搜集整理自夏商周至明代末年3000多年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以智取胜的 1308个历史智慧故事,加以评述编撰成书,分为十部共二十八卷,是为《智囊》。 全书囊括识人用人、治理政务的智慧;转危为安、避祸求福的智慧;安邦治国、理财治家的智慧;洞察真相、避免上当的智慧;借势谋局、灵活应变的智慧;为人处事、事半功倍的智慧 翻开本书,带你领略古人的大谋小计,从此变得足智多谋!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成书于清朝初年,它集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之大成者,有 空前绝后 之美誉。 聊斋 是书屋名称, 志 是记述的意思, 异 指奇异的故事。书中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由此也引来众多文学评论名家点评,其中冯镇峦批评本以其生平之明晰、评点之丰实、见解之独到,最为学界之看重。冯镇峦从小说本身的艺术水平出发,点出《聊斋》创作的文法技巧,肯定其 佳处难言尽 的字句锤炼、幻化神奇的人物塑造和精妙绝伦的谋篇布局,给予《聊斋》以 当代小说家言,定以此书第一 的高度评价。
《寒柳堂集》:所收十余篇论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史诸方面。其中《论再生缘》是篇重要论著。《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及其补文是其晚年的自传性遗文,对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及作者本人生平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分别收作者生前手定重要论文、序跋数十篇,涉及中古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前书系统论述汉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与流变,提出著名的隋唐制度 三源流说 ,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讨论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元白诗笺证稿》:对唐
《周礼》,原名《周官》,据说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下又设若干下属,掌管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但一般认为此书是汉代学者将周代制度理想化而撰成。《周礼》问世后,注家蜂起,门派林立,莫衷一是。东汉郑玄会通各家之说,作《周礼注》,一举取代了各家之说。唐代贾公彦又为《周礼》及郑《注》作《周礼疏》 ,成为《周礼》的又一功臣。后代读《周礼》者离不开这两家。但因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讹误日增,又无标点,今人读之,困难重重。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蜀石经》以及历代善本,并吸收了国内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新式标点,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可以说,整理后的《周礼注疏》是目前为止的*好的本子。
诗至宋末,已见式微,元、明两代,鲜有足称,直到明、清易代之际,才又出现一个高峰。在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深重的历史环境下,涌现了多若繁星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既不悄为三杨之馆阁,也唾弃七子之摹拟,更无意于公安、竞陵之浮靡,而是务实重质,息息和时代相关,足以上摩三唐之垒。大抵殉明者多挺身抗拒的强者,入清者多缅怀故国之哀思。前者可以陈子龙为代表,而后者则应首推吴梅村。 本书以宣统三年董氏诵芬室刻梅村家藏稿为底本,增收梅村乐府3种,以原长乐郑氏藏顺治刻本为底本,参校了康熙九年卢刻本梅村集四十卷、康熙十一年慎墨堂刻本郑汉仪辑诗观初集、顺治元年长洲朱隗辑本明诗平论、民国三十一年董诵芬室翻刻康熙中邹式金杂剧三集通天台、临春阁等31个版本。竖排繁体字。
《资治通鉴纲目》是大儒朱熹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权威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将原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的精华,讲述了自战国至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华夏历史。在体例上,开创全新史书纲目体,纲举目张, 纲 利于快速浏览, 目 可以对同一历史事件深挖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史实的基础上,编撰者更将史学大家欧阳修、胡安国、范仲淹、杨时等的点评对具体史实的点评随文附后,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此次简体横排本,又增加了原书中未收的清圣祖康熙诸多御批点评。明宪宗朱见深在《纲目》成化内府刊刻本序言中写道: 是书诚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几乎人人都要学习历史,阅读历史,而《通鉴纲目》
此书共选入先秦至隋代的各类诗歌共4487首,其中正集4015首,补遗472首。诗后附有评点。评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诗人的总评,一是附在具体诗作篇什之后的分析、评论。这是非常珍贵的古代文学批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苏东坡全集》是苏东坡诗、词、文及学术著作等所有作品的汇编,包括正编十一种:1.《苏轼诗集》;2.《苏轼词集》;3.《苏轼文集》;4.《苏氏易传》;5.《东坡书传》;6.《论语说》;7.《东坡志林》;8.《仇池笔记》;9.《东坡手泽》;10.《艾子杂说》;11.《苏沈良方》。附编七种:1.《历代地理指掌图》;2.《物类相感志》;3.《调谑编》;4.《格物初谈》;5.《杂纂二续》;6.《渔樵闲话录》; 7.《问答录》。本书是在四川大学著名学者曾枣庄、舒大刚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人员负责点校的《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的基础上修订汇编而成,出版后将成为市面上收录苏东坡作品最为全面丰富的苏东坡全集。
《刘蕺山先生集》,全书二十四卷,内容丰富,含括奏疏、书、序、箴说、墓志铭、墓表、行状、杂著、祭文、赋诗等文体,在诗文往来中展现出刘宗周对时政、党争、教育等国事的思考。比较有名的《人谱》《学言》《读易图说》《讲学杂解 原旨》等文章集中反映了刘宗周的理学思想,主张慎独主敬,在平实中做慎独工夫,推崇慎独之说。刘宗周对理学的推崇和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阳明心学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局中的发展,为当时思想界提供了人生思考的方向和路径。
《贩书偶记》二十卷《续编》二十卷,是孙殿起在经营古书业期间,详录经手书册之书名、卷数、撰者、刊刻年代等项目而成。著录古籍万余种,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该书不录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之书,凡收录者则卷数、版本必不同,因此就成为补充《四库总目》的版本目录学之作。本次出版,全面修订原书排版、句读疏误,并对吸收了学界订补成果,形成了一个更加便于查阅的版本。
古籍善本影印。汪士慎为 扬州八怪 之一,以书画成就闻名于世,然其于诗词上造诣亦颇深。本书共七卷,收诗490首左右。既不分体,也不编年,大约按时间先后排列。诗中多反映其生活遭遇及心理历程等,又有关与 扬州八怪 其他人交往活动,于汪氏自身及 扬州八怪 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集由汪士慎自编,并手写上板,在扬州马氏兄弟的资助下刊刻完成。陈撰作序,刊刻于乾隆九年。此集字体精美,版刻精致,历来视为清刻本代表之一。今据乾隆九年刻本影印。
钱谦益诗文,在明亡以前所作为初学集,一百十卷,业已出版。有学集是钱谦益入清以后所作的诗文,共五十卷。 钱谦益生平和他的政治、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简介,已见于初学集出版说明,不复赘述。本书数量上超过初学集,内容也较为丰富,不仅可以进一步看到钱谦益晚年在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佛翠、版本目录等各方面的见解和成就。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 己卯本 ),为《红楼梦》次古抄本。书内题有 己卯冬月定本 ,学界一般认为 己卯 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该本为著名藏书家董康所得,后为其好友陶洙所有。该本存四十回(一至二十回、三十一至四十回、六十一至七十回),今藏于国家图书馆。另有残卷一册,存三个整回又两个半回(第五十五后半回、五十六至五十八回及五十九前半回),今藏于国家博物馆。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具个性、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王阳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即理 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等都对 阳明心学 推崇备至。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本书以民国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简体横排。原书三十八卷,今将原书未收录以及后世学者中出现的研究王阳明的新内容,作为辅录,列于三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