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及《志余》历来为当地官僚士绅所重视,成书之后,经历了多次增删翻刻。此次点校,以嘉靖本为工作底本,以商氏增删本、嘉惠堂本、《四库》本为参校本,也是为了使《西湖游览志》各版本的内容都能体现出来,不至有遗漏。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廼贤一生主要活动时间在元代后期,时逢社会动荡,再加其早年“泊然无意于仕进”①,虽“家故有阀阅热劳,可藉以取富贵,而弃不就,腥然一寒生”其生平资料所存不多。但作为元代的葛逻禄作家,乃贤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历代学者也不断钩沉梳理,使其身世、创作逐渐清晰明朗。
本书共分为水火、谷类、菜类、果类、味类、鱼类、禽类、兽类8卷内容,分门别类论述了三百五十多种饮料和食品。其要旨是指出每一种饮料和食品的味道、性能和食用方法;指明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损益、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以及食物间搭配的相反相忌,融入了中医的辩证思维。这些经验总结及知识,对人们选择和调配食物的品种,对于养生益寿,不失为可供借鉴的可贵遗产。虽然为元代所编撰,但对当今喜爱美食者、研究饮食文化者,仍具有参考价值。
《齐民要术》为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农学专著,在中国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全书共10卷,92篇,记述的生产项目很多。包括农、林、牧、渔、副“大农业”的,从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到农副产品加工,诸如酿造酒、醋、酱、豆豉,制作饴糖,腌制咸菜,乃至文化用品(如笔墨)的制作,无所不包,可以称得上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巨著,对后世农学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书中记述的众多农业生产技术,对今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仍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此次整理,不设底本,采用各本汇校方式,以日人所摹北宋崇文院刻本、日人据崇文院刻本所抄的传抄本、明人据南宋刻本所抄的抄本为主,参校其他诸本。各篇依次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对诸本文字差异、农学术
《荆圃倡和集》十六卷,其中诗十卷,词六卷,清朝杨芳灿辑。记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嘉庆四年(1799)杨芳灿与仲弟杨揆、郭楷、周为汉、侯士骧、杨承宪等师友间的诗词倡和活动及作品。本次整理主要以标点、校勘、注释等方式进行,以清嘉庆四年(1799)幼舫本为底本,以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杨揆《桐华吟馆诗稿词稿文钞》、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杨夔生《真松阁词》、光绪十七年(1891)无锡刘继增木活字印本杨芳灿《芙蓉山馆诗钞词钞文钞》为参校本。并据他书附録序跋、杨芳灿生平材料等。
本书是关于清末藏书家丁氏八千卷楼的专题研究。八千卷楼主人丁氏的代表人物为丁申、丁丙兄弟,与常熟铁琴铜剑楼瞿氏、聊城海源阁杨氏、湖州皕宋楼陆氏,并称“清末藏书家”,在藏书史上地位显赫。本书深入考述八千卷楼与书相关的史事,包括丁氏访书、藏书、著书、编书、刻书经过,以及八千卷楼藏书聚散、丁氏与同时代学人的交游,等等。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八千卷楼藏书史考”,聚焦嘉道咸之间与同光间丁氏搜集藏书—损毁—再搜集—分售江南图书馆的过程,以求从纵向维度勾勒出丁氏藏书聚散的大体面貌;同时从横向维度考述丁氏与同时代学人之间以搜访、通假、传抄书籍为中心的交游事迹。中编“丁氏著述新证”,重点探讨《善本书室藏书志》《八千卷楼书目》及《武林藏书录》等三种丁氏著作的体例与内容特点,还原其编撰过程。
《袁凯集编年校注》使用文獻整理的基本方法,依據正史、別集、筆記、方志和詩話等文獻梳理了袁凱《海叟集》的刊刻與典藏情況,稽考了其世系、年壽、學行、仕履與交游等問題,在傳世《海叟集》與集外詩外又從元明清文獻中輯出詩6首、文1篇、題跋5個,其中辨偽1首。编年詩歌347首,未编年詩57首。
尺牍是书信的别称,它虽被古人视为“末艺”,但其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性情,而且所言一般皆是真人真事,文字典雅,富有文采,其中不乏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今人读之亦能有所受益。清代尺牍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龚萼的《雪鸿轩尺牍》、许思湄的《秋水轩尺牍》,它们被誉为“清代尺牍”,广为流布。